英德市是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地区,截至目前,全市种植总面积达85.91万亩,笋企和合作社总数达199家,麻竹笋初级收购点429个,预计2024年鲜笋产量可达150万吨,综合产值可突破百亿,但强劲的发展势头仍存在产品附加值不高、加工厂房建设不完善及产品研发创新不足等瓶颈问题。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积累公共资产,英德市通过西牛麻竹笋“补改投”产业园试点项目选取经营性领域和准公益性领域进行股权投入,以财政经济手段壮大基层财政实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一、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夯实项目建设硬支撑。针对西牛麻竹笋目前最大的精深加工、产品销售等短板问题,英德市坚持问题导向,多措并举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统筹,努力筑牢产业发展基本盘。一是做好土地文章,盘活土地资源,高标准建设麻竹笋深加工专业园区。积极协调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盘活西牛镇236.26亩建设用地专项用于麻竹笋深加工园区建设,并以“补改投”产业园为平台,聚焦打通全产业链条,集中建设麻竹笋加工、仓储、精深加工、农旅等产业环节,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广东省产业现代化升级转型的示范区、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先行区、全国笋类产品集散贸易区,不断增强产业链稳定性与竞争力。二是统筹财政资源,用好债券资金,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安排专项债券资金5000万元用于英德市西牛镇麻竹笋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重点支持新建租赁用途生产车间框架、园区配套水质净化工程、新建附属园区道路、停车位等。
二、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开辟财政资金“补改投”新战场。从探索“补改投”改革试点项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发,解决西牛麻竹笋产业厂房的标准化基础建设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问题,将财政资金投入建设标准化生产厂房等经济性领域项目。同时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构建各方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透明的监督管理制度,把国有经营性资产与市场风险分割开,确保资金投资安全性。一是发起设立企业项目公司,由平台公司英德市英州新农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项目公司建设产业园一期C区项目(投资建设2栋标准化麻竹笋加工厂),与广东宏德投资有限公司成立项目公司建设广德乡村振兴项目(投资建设1栋标准化麻竹笋加工厂房),将财政资金通过资金占股的的形式注入项目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解决了目前产业现状中加工厂房基础建设与市场要求不匹配,未掌握市场主动权关键问题。二是采取直接投资方式开展项目建设,由平台公司英德市英州新农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英德市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将财政资金通过资金占股的形式注入全资子公司,投资建设目前产业短板标准化麻竹笋加工厂,及园区公共配套项目建设如功能检测区、冷链物流区等项目建设,实现产业链条打通,短板补齐、长板锻长,同时提升了平台公司的运营能力。三是村集体控股投资固定资产。将下达英德市的部分2024年中央农村综合改革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强村富民公司,重点用于支持西牛麻竹笋收购点标准化建设,强村富民公司再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供销社等市场主体开展多种形式合作,以点带面,积极打造西牛镇、石灰铺镇和石牯塘镇收购点示范建设。
三、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产业发展联合体。通过联建厂房、联办仓储等方式与市场经营主体合作,由综合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负责经营,完全承担市场风险,且经营有保障。坚持把项目投资的着力点放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增收上。一是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补改投”财政资金以投资占股方式投入合作项目,分别占对应的股份,合作项目按此分配利润。项目所得的利润60%为县级产业振兴基金,20%为镇村奖励基金,20%为平台公司日常运营发展基金。县级产业振兴基金主要用于培育麻竹笋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补助、奖励等形式引导全市从事麻竹笋产业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镇村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为产业发展作出推动贡献多的村集体,产业发展意识强,村民凝聚力强的村集体。通过集散加工产业园的建设,补强产业链精深加工短板,形成一个集生产、服务、加工、物流、销售为一体的体系。建立产业园实施主体、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间紧密、稳定的合作关系,带动笋农共享发展成果。二是国企参与项目从碎片化到集成式。“补改投”产业园试点项目建设坚持市、县、镇上下三级联动,同频共振,清远市、英德市分别成立了西牛麻竹笋食品工业发展工作专班,英德市成立了“补改投”产业园管委会,计划西牛镇麻竹笋加工园区建设完成后,由市级、县级、镇级国有企业(清远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英德市英州新农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英德市西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项目企业,整体承接产业园园区管理、项目合作、建设运营等环节,发展资产经营型、社会服务型、订单生产型、工程承揽型等稳健经营模式,实现组织联建、强弱互补、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