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114418810073128402/2022-00388 分类:
发布机构: 清远市英德市九龙镇 成文日期: 2022-08-17
名称: “6+1”模式推进土地开发利用 引发九龙土地“新革命”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8-17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6+1”模式推进土地开发利用 引发九龙土地“新革命”

发布日期:2022-08-17  浏览次数:-

  日前,笔者来到九龙镇石角村,循声便看到一台台挖掘机正在对一片撂荒耕地进行清表去杂、土壤翻新。昔日荒废的土地被整理成平整松软的农田,这也意味着这块荒地即将重获“新生”。

图片 2.png

  “通过‘企业+村民’的模式在约500亩的土地上种植丝苗米,这样做既保证守住了耕地红线、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又让农民在增产增收的同时学习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能,成为‘新农人’骨干,还能增加企业收益,一举多得。”九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姜万河介绍道。这种模式既体现了九龙镇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彰显出九龙镇从农业大镇迈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的决心。

图片 3.png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让撂荒地“活”起来?2022年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相继制定“水稻种植、大豆种植、撂荒地整治、农田渠网整治”等系列奖补措施方案。同时,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地摸底统计,并结合实际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复耕复种‘堵点’。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制,严格实行镇干部包片、村干部包组、村长包田的“三包”责任制,全力构建镇、村、组三级联动,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主体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图片 4.png

  此外,九龙镇还创新探索出土地开发利用的“6+1”模式,着力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据悉,全镇17个村居实现还粮耕地超4000亩,种植水稻面积达9500亩,种植大豆面积达2000亩以上,该模式在九龙镇的成功实践揭示了一场正在进行的土地开发利用的“新革命”。

图片 9.png

  模式一:农户自种。即通过上门入户动员和宣传宣讲大力宣传国家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营造全镇遏制耕地撂荒的浓厚氛围,在农户了解清相关政策后,引导农户从村集体、其它农户手中流转小份额土地或在自留地上自己种植,所获用于自吃和自销,让广大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该模式下,村民以牛耕、插秧、抛秧等传统耕作模式为主,目前全镇17个村(社区)农户自种水稻的总种植面积约3500亩。

  模式二:企业或大户承包。即企业、农业大户从村集体或村小组手中承包连片整合的土地,开展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该种植模式主要采用机械直播或旱播方式,既能大幅提升耕作效率,缩减人力成本,还能有效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盘活土地资源,是九龙镇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的有力支撑。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水稻面积达1500亩。以金鸡村泗围组为例,其早稻种植项目由广东源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村民个人和集体土地,并向村民支付租金。同时,该公司还会雇佣村民对农田进行管理,再由公司对稻谷进行收割和出售。在此模式下,村民既可获取土地流转的收益,也可获得劳动报酬,一方面带动了村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土地状况,盘活土地资源。

  模式三:企业+经济合作社。即以企业为主体,与经济合作社达成合作。企业出资金和管理运营,合作社出土地获取租金。这种市场化的合作模式有利于土地规模整合,解决耕地闲置问题,增加村小组收入来源。同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较高的耕作灵活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九龙镇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面积达500亩。以石角村为例,在九龙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引导下,该村下辖的三个经济合作社整合土地300余亩,大力推进机耕路、灌溉渠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于2018年引进清远百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现代蔬菜产业基地350亩。产业基地主要以种植菜心为主,每天产出4000多斤,销往清远市区。该模式在石角村的成功实践,让村民逐渐放下心来将自家土地交给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目前,全村7778.93亩土地完成整合,地块数从原来每户三十几块减少到现在每户三到四块,最大耕地面积从每块2.3亩增加到560亩,最小耕地面积从0.02亩增加至0.41亩,大大提高了土地的连片程度,减少了农户的耕作成本,耕种效益也日益提升,还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50余人,增加村集体收入,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模式四:企业+村民。即企业和村民双向主体、共同参与。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作为股东不仅能收取分红,还会被企业雇佣参与管理;企业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完善产业链,从而抵御生产风险、应对市场变化。这种“民企”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更多的分享到了产业增值收益,同时还培育出一批“新农人”骨干,是九龙镇从农业大镇迈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的重要模式。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水稻面积达500亩。以石角村新希望水稻合作基地为例,石角村民既作为“股东”又作为“员工”参与水稻种植,由侬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佛冈县引进优质丝苗米稻种,选取200亩优质水田进行播种,安排农业专家学者定期下乡指导,为该村丝苗米种植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保证丝苗米产量与质量达标。农民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精益农业、管理供应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技能,加深了对产业链和市场的理解,从而提升抵御生产风险的能力,从普通农民变身“新农人”,有力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 5.png

  模式五:经济联合社+企业。即经济联合社为主体,与农业企业达成协议,联合社选用企业提供的优质稻种、肥料;企业负责技术指导,并解决销路。收益扣除稻种、肥料等费用后,盈利归联合社所有。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联合社带来了“两降一升”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提升了集体收入。是九龙镇农业生产实现节本增效、集约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水稻面积达1500亩。以金鸡村为例,金鸡村经济联合社与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益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对250亩水田进行富硒大米播种,经济联合社选用企业推荐的稻种、肥料,并率先进行播种,由企业解决销路并提供下田农技指导,确保结出的稻谷品质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最终收益在扣除稻种、肥料等费用后,盈利归联合社所有。

  模式六:经济联合社+经济合作社。即以经济联合社为主,经济合作社为辅,通过利用惠农补贴、种植奖补政策,开展“退橘还粮”与“清蕉还粮”行动,集中复垦复耕难度高且成本大的四荒地等,双方合力种植。坚持“因地施策、一地一策”原则,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的播种方式,既保证守住耕地红线、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又整合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一举多得。这种迎难而上“开荒牛”似的模式体现了九龙镇劳动人民的智慧,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大陂村虎迹岗为例,大陂村经济联合社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组织各村小组对150亩撂荒地进行全面摸排,厘清每宗撂荒耕地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等情况后,结合各经济合作社实际制定专项方案,实行“一组一策”“一地一策”,对田块面积较小、地块不平整、干旱缺水等连片撂荒地进行土地平整和水渠清淤,加快实现撂荒农田复耕水稻进度。

图片 6.png

  模式七:企业+农户+基地。即企业和村民双向主体、共同参与。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作为股东不仅能收取分红,还会被企业雇佣参与管理;企业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理念,完善产业链,从而抵御生产风险、应对市场变化。这种“民企”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更多的分享到了产业增值收益,同时还培育出一批“新农人”骨干,是九龙镇从农业大镇迈向现代农业产业强镇的重要模式。目前,该模式下全镇总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其中大豆种植面积达1200亩。为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要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要求,扩种大豆和油料,确保大豆和油料增产。九龙镇在石角村根竹园组、牛头洞等村小组以“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建设“南方大豆”千亩繁育基地。该模式下,农户既是“股东”又是“员工”与企业共同分享大豆育种及后续增值收益。模式由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清远市农业农村局、英德市农业农村局提供技术指导,依托九龙当地优质的旅游资源,探索“美食+产业+农产品”模式,促进当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首批1200亩大豆预计在今年10月中旬收获,将产出30万斤优质豆种为广西、湖南、海南等南方6省(区)适宜地区的二级繁种基地、示范生产基地等核心片区供种,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梯度扩增5-8个同类繁育基地,以期发挥大湾区种业、工业、商业的核心动力联动起大华南区南方大豆的育、繁、推、产、加、销“六位一体”闭环体系,也为国家“双循环”体系建设贡献广东智慧与力量。

图片 7.png

  今后,九龙镇将继续紧盯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目标任务,将任务落实到镇、到村、到地、到人,采取强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让撂荒地变“希望田”,并逐步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赵焱 曹西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