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我市民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履行民政职责,稳步推进民政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工作总结如下:
一、今年以来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会救助更为精准
市民政局秉持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推动社会救助更为精准。一是认真抓好兜底保障工作,市民政局坚持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标准化,依法依规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市共有城市低保783户(1351人)、农村低保6717户(15930人)、城市特困236人,农村特困4280人、低保边缘家庭648户(1786人)、支出型困难家庭32户(101人),发放城市低保金90.67万元,农村低保金783.96万元,特困供养金535.59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二是稳步提升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依法将城乡月低保标准由2023年的908元、704元提高至913元、731元,分别提高0.55%和3.84%;城乡特困人员供养金由2023年的1453元、1127元提高至1461元、1170元,分别提高0.55%和3.82%,农村低保占城市低保比例达到80%以上,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二)养老服务体系更为健全
市民政局坚守养老服务发展“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原则,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充分发挥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效能。2023年,我市坚持“结合实际、整合集约、适用实用”的原则,以与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综合设置或现有场所设施改(扩)建的方式,投入140万元对原市民政局宿舍大楼进行重新装修、消防改造以及购置配套设施设备,建设成县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英德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以委托第三方(英德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的形式对外开展服务,累计接待老年人约4000人次;16个乡镇对原文化站、原敬老院或者其他政府用房等场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由市民政局筹措资金,投入72.6万元统一购置配套设施设备,建成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并以属地政府自聘人员管理的形式对外开展服务;投入230万元支持10个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完成建设,共有44个村(社区)利用村(社区)原阅览室或者老人活动中心等场所设施,挂牌成立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二是继续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2024年,我市继续以坚持基础保底、自愿选择、一户一档的原则,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和评估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居家适老化改造方案,以满足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为核心,改善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共完成779户特殊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任务。三是继续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点(长者饭堂)建设。按照“优化布局、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原则,分阶段推进老年助餐服务点(长者饭堂)建设,在结合“自建厨房、集体用餐、餐饮企业参与助餐配餐”运营模式基础上,以镇(街)、村(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自主权,因地制宜开展长者饭堂试点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1月30日,开设长者饭堂试点点位共20个。四是继续做好高龄老人补(津)贴发放工作。持续完善保障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长效机制,推进补缺型老年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发展,及时足额发放高龄老人补(津)贴,依法保障老年人福利。截至2024年11月30日,英德市享受高龄老人津贴的老年人共有27390人,其中80-89岁老年人22287人,90-99岁老年人4911人,100岁以上老年人192人,共计发放高龄老人津贴1053.84万元。
(三)童心守护更为全面
市民政局坚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织牢织密童心守护网。一是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以镇(街)为单位、镇(街)儿童督导员及300个村(居)委儿童主任为触手,对辖区内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采取“定期入户回访、定期入户核查”等方式,建立健全“一人一档”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信息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根据摸排情况,以“个人个案”为原则并结合“清风护苗”等专项工作行动,精准实施人文关爱、监护责任、教育帮助等措施。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市登记在册留守儿童共457人,困境儿童共5565人。二是全方位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坚持“弱有所扶、困有所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原则,依法依规做好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工作,新增孤儿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91人,退出孤儿14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7人。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全市共有孤儿72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90人,共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128.6628万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生活保障金928.3592万元、孤儿助学金14.5万元。三是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工作。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兜底统筹和权益保障,以委托第三方服务等形式,将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工作与走访入户、专题宣讲等活动相结合,累计开展活动7场次,覆盖人数达345人次。四是回应社会关切,助力困境儿童成长。充分利用下沉的24个“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站、84个“双百工程”社会工作服务点、334名社会工作者,指导打造出“有爱·有社工·有希望爱心助学项目”、“与爱童行,筑梦黄花——关爱困境肢体残疾儿童”、“情暖童心,守护成长”、“青春启航,梦想飞扬”等多个特色品牌项目;以社区为载体,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活动251场次,累计提供服务达8109人次。
(四)社会组织管理更为规范
市民政局坚持以“政府支持、社会运作、多元互助”的原则,持续强化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指导。一是继续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要求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社会组织负责人,参与社会组织决策,指导新成立的7家社会组织100%“党章入章”,确保了社会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坚持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登记,激发社会组织活动”为原则,严格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程序,依法登记社会组织7家,注销社会组织18家。截至2024年11月30日,我市共有社会组织401家,其中,社会团体16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33家。三是继续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年报制度。坚持以“强化社会组织治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为原则,指导督促347家社会组织参与了年报,年报率为88%。
(六)慈善公益氛围更为浓厚
市民政局坚持以“弘扬慈善文化、助力社会振兴”为导向,有序推进慈善公益事业。一是大力支持发展社区(微)基金项目。以“社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社工站搭建“社区(微)基金”、“爱心驿站”、“结对帮扶志愿服务队”多元多维慈善力量,持续助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截至2024年11月30日,指导培育发展志愿服务队伍31个,社工站志愿总人数达6573人。二是大力推进慈善事业。指导英德市慈善会以“广东扶贫济困日”、“绿美英德益起行动”等活动为契机,深挖社会慈善力量,助力危房改造、大病关爱、光亮工程等公益事业发展,在英德市9·5“中华慈善日”暨第五届“乐善清远”慈善月主题活动中开展多形式募捐活动,共计收到捐款60174.51元(包含物资在内);借助超市自选物品运营模式,以社会公众自愿无偿捐助为基础,以提升困难群体生活质量为目的,依托英德市工人文化宫普惠超市平台,建成英德市慈善超市示范点并于2024年11月19日揭牌运营,运营以来共上架洗衣液等慈善物品11种。
(七)社会事务性工作更为有序
市民政局坚持以“做好事务服务、提升管理水平”为抓手,平稳有序开展社会事务性工作。一是做好殡葬服务工作。以推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全面落实惠民殡葬政策,依法为全市共计5994人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免除城乡居民基本殡葬基本服务费达659.614万元;全面推行遗体火化制度,全市遗体火化5994具,火化率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以让残疾人幸福感成色更足为目标,采用“精准发放、提标扩面、动态调整”的方式,进一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权益。从2024年1月起,依法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提高到202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到270元/人/月。2024年1-11月,我市符合领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6548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8706人,共发放生活补贴1515万元;护理补贴5487万元,合计发放金额7002万元。三是做好区划地名工作。全面推进镇街地名命名、设标,地名文化保护、信用应用,以高质量地名服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2024年1-11月,全市已完成1118条街路巷的命名和更名审批工作,为社会综合治理及数字政府建设做好基础支撑。四是做好收养登记工作。坚持以儿童利益为最大原则,严格规范收养登记程序,依法依规做好收养登记工作,截至2024年11月30日,共接待群众咨询205人次,办理收养登记2宗,出具不符合收养登记8宗。五是做好婚姻登记工作。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婚姻服务为导向,严格规范婚姻登记程序,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截至2024年11月30日,办理婚姻登记各项业务共6293宗,结婚登记3476宗(其中涉港澳台外国61宗),离婚登记1951宗(其中涉港澳台外国人4宗),离婚登记申请2907宗(其中涉港澳台外国人5宗),补领婚姻证办理数866宗(补领结婚证730宗,补领离婚证136宗),办理异地婚姻登记共191宗,其中跨省59宗,跨市99宗,跨区33宗,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658人次,离婚劝和36对,法律咨询服务156人次。
二、存在问题
2024年以来,我市民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离上级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救助水平仍然有待提升。社会救助业务借力于信息化、数字化的支撑得以提升效率,但由于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更新不及时,存在信息误差等原因,致使部分不符合条件的人员没有及时取消救助,多领取了社会救助金,社会救助无法实现完全精准施策;二是养老服务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我市已开设15个“长者饭堂”点位,但由于就餐补贴后饭餐价格吸引力不够,老人到长者饭堂现场就餐意愿不强等因素,“长者饭堂”实体运营服务受限。
三、2025年工作安排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继续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继续深入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扎实推进民政工作。
(一)继续抓好社会救助工作
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加强救助政策衔接、资源统筹、工作协同。健全社会救助标准调整机制,落实阶段性调整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保障水平。强化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加强与防止返贫检测机制有效衔接,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脱贫成果。依托“双百工程”社工力量和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提高主动发现能力,确保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
(二)继续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和本级资金支持,加大投入,科学谋划,持续做好市、街道、镇及村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站)运营保障、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优化“长者饭堂”服务,推动本市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继续做好童心守护工作
坚持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多点发力、多措并举,织牢织密童心守护网。一是继续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形成“一人一档”台账,以“各人各案”为原则,精准实施人文关爱、监护责任、教育帮助等措施。二是继续全方位落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切实保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三是继续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宣传工作,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兜底统筹和权益保障,以委托第三方开展服务、开展重点领域音视频普法、新媒体普法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形成社会合力,协同守护英童快乐健康成长。
(四)继续做好慈善事业促进工作
坚持以“弘扬慈善文化、助力社会振兴”为导向,有序推进慈善公益事业。一是继续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社工驻村居优势,发动社会组织、社区善者仁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依托“广东630扶贫济困日”、“绿美英德益起行动”等募捐活动,向社会募集公益资金,持续为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纾困解难;二是继续充分发挥重大疾病关爱基金作用,填补医疗救助等政策空白,缓解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经济压力,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五)继续做好社会组织和殡葬管理等事务工作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入章,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组织实现全覆盖,实现党建和业务融合发展。二是继续做好殡葬服务工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建立健全殡葬基本服务保障制度,落实惠民殡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法打击违规土葬等违法行为,常态化抓好乡镇公益性生态公墓管理工作。三是继续做好收养登记、婚姻登记工作,继续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申请受理“跨省通办”、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申请“跨省通办”工作,全面提升民政服务水平。
英德市民政局
2024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