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英德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开展工作
(一)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2023年我市完成春种粮食生产播种面积31.82万亩,同比上年增加2845亩,其中早稻播种面积24.8245万亩,比上年增加3603亩。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上半年生猪存栏125万头,出栏139万头;家禽存栏1832万羽,家禽出栏2600万羽。2023年以来,英德市共有16个基地被认定为省“菜篮子”基地,5个生产基地被认定为“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2个基地被认定为广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全市“粤字号”品牌累计达到37个,区域品牌2个。
(二)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防返贫综合保险方案,为脱贫户(除五保户外)、边缘易致贫户购买“防返贫保险”,目前已赔付超过1109万元;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回头看”2次,对脱贫户以及边缘易致贫户做好防返贫监测,持续跟踪其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我市共有脱贫户15506户39573人、监测对象337户1321人,有108户380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经过帮扶后达到消除返贫风险条件。做好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项目入库和资金使用监管工作,2023年计划安排4.14亿元用于扶持234个乡村振兴项目,目前项目正加快实施。
(三)推进“2+2+N”英德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1.推进英德红茶百亿产业发展。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上半年全市新种茶叶面积2250亩,总面积达到17.685万亩;2023年英德红茶春茶产量3050吨,增长13%;2023年春茶单价同比增长10.65%;春茶产值约19亿元,增长25%。二是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以英德红茶为主导产业的广东省英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英九庄园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英德市红旗茶厂入选2022年度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英德积庆里茶业有限公司入选“广东十大乡村振兴突出贡献企业”。以英德茶研学为主要业态之一的广东文教智谷(清远园区)项目在我市奠基启动,该项目纳入了广东省2023年重点建设项目及广东省“十四五”重点文化产业项目。40家茶园通过广东省生态茶园认定,占全省总数的23.81%;其中高级生态茶园6家,占全省的46.15%。共18家茶叶种植基地、13家英德红茶生产企业获得出口资质备案。三是英德红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成功举办2023第五届中国·英德红茶头采季活动、2023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广东(清远)分会场活动等大型宣传推广活动。英德红茶用于中法两国元首广东松园茶叙接待贵宾。英德红茶在中国十大茶王评比活动中入围十大茶王;5家企业选送的红茶样品在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荣获大金奖。英德红茶品牌声誉指数达86.62,在全省茶叶品牌中排名第一。2023年英德红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43.29亿元,相比2022年品牌价值增加6.11亿元,增幅超过16%。积庆里公司等10家英德茶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授权;74家茶企获得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专用标志使用授权。
2.推进西牛麻竹笋百亿产业发展。举办“百亿麻竹领航 共创绿美英德”植竹活动,鼓励村民在“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开展“见缝插竹”“全域植竹”。2023年以来全市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15.03万亩,总面积达80.81万亩。积极推动粤旺集团(国家级龙头企业)、广东创德新竹业公司等落地西牛镇。新增麻竹笋企业7家,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新增合作社28家;全市共有麻竹笋经营企业54家,合作社112家,初加工点429个。英德市麻竹笋产业园已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入库名单。西牛镇麻竹笋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第一期)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公示认定。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23年上半年,全市丝苗米(含优质稻)种植面积约16万亩,从业人员1.8万人,现有经营主体134家,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线5条。清远鸡出栏2300万羽,产值11亿元,清远鸡养殖场1000多户。举办2023年九龙豆腐美食旅游文化节暨豆制品产业园启动仪式,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12221”市场体系建设启动仪式等,组织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九龙豆腐、肉鸽、桑芽菜等特色产业企业“走南闯北”抱团参展14场,拓宽大湾区、西北、华北及北京、上海等重点省市、地区市场渠道。全市共有无公害产品认证13个,绿色食品认证7个、有机产品认证14个。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23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4家、清远市级4家、县级13家;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4家、清远市级7家,县级25家;新增清远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6家、县级16家。
(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完成2022年度6.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建设和县级初步验收工作;有序推进2023年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作,在6个镇规划6个项目,面积共3.21万亩,总投资10036.98万元,现初步规划设计方案和预算已通过清远市农业农村局评审并获立项批复。
2.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试点工作。采取“整镇推进+以奖代补”模式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一是针对万亩粮食主产区,选定望埠镇、大站镇和浛洸镇等3个项目按照“整镇推进”先行实施,涉及灌溉受益面积3.58万亩,目前完成工程建设。二是针对水毁或残旧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按照“轻重缓急、小投入大产出”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模式及时组织修复予以补短板,共实施73个项目,覆盖农田灌溉受益面积35507亩,工程量涉及新改建陂头61座(含泵站)、灌溉渠道23公里,项目总投资2221万元,奖补资金1998.9万元,现已全部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
3.积极协助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本次普查英德市需完成1466个表层点位和105个剖面点位的外业调查与采样、样品制备流转、内业测试化验、成果编制等工作内容。目前我市已按规定选定采购技术服务支撑单位和外业采样、样品制备、检验和编制成果等技术服务单位招标代理公司,正在开展招投标前期工作。同时各镇街已基本完成农业利用专项调查工作。
(五)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1.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持续开展英德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农村长效保洁行动。选定望埠镇黄田村委会开展农户“门前三包”积分有奖试点,多方位进一步探索健全农村长效保洁机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逐村过关“30天集中攻坚”迎接省乡村振兴考核行动,落实开展专项清洁活动、公共设施整治行动等七项重点工作。以实施三清三拆、村内道路硬底化、铺设排水排污管道等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开展对720个美丽乡村创建村抽查考核验收,共有717个创建村通过抽查验收。
2.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连樟样板区”、“西乡月”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在清远市级年终考评中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加快建设“茶叶世界”、“英西峰林”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其中“茶叶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带内已建成整洁村19个,美丽宜居村41个,已建及在建特色村以上10个,农房微改造1350户,示范带部分主要交通干道已黑底化;“英西峰林”乡村振兴示范带内已建成整洁村51个,美丽宜居村145个,已建及在建特色村以上15个,农房微改造2279户。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开展村内道路建设。目前涉及省“十大民生实事”的14.447公里干路任务已完成建设,其它未硬底化村内道路约77公里,各镇(街)正依序开工建设,其中英城街道、石牯塘镇、英红镇的建设工程已全面开工。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公益事业。2022年已安排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建设资金1382万元,规划公益事业项目86个,目前已全部通过验收,并加快奖补资金拨付。
(六)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和乡村治理
1.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全面上线省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构建全流程“线上”交易新模式,健全流转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和规范我市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管理。2023年以来,通过广东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中心挂牌各类资产资源交易63宗,挂牌金额1102万元,其中成交25宗,成交金额468万元。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指导24个镇(街)如期完成2022年度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和政改年报统计工作。
2.总结拓展连樟样板区改革成果。积极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扩面工作,总结推广连樟样板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经验成果,共完成49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合作制改革。对英德市连樟样板区农村“三块地”改革等3份配套政策文件延长实施期限,并对个别条文予以修改完善,推动连樟样板区农村“三块地”改革工作。
3.积极开展乡村治理。全面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英德市现有256个行政村,推行清单制的村委会126个,占比49.22%%;推广积分制的行政村有40个,占比15.63%。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共有3个村被评为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2个镇、11个村被评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七)保障农业农村和谐稳定
1.加强农业综合执法。2023年以来全市共立案查处农业领域的各类违法案件18宗,结案13宗,罚没款9.68万元,清理灯光诱捕网58张,地笼43条约1370米,刺网21张约3360米左右,迷魂阵41条共450米左右,查扣涉渔“三无”船舶1艘。
2.加强农业安全生产工作。2023年以来,共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企业数共计201家次,出动执法人员361人次,排查隐患数5项,整改率100%,共排查拖拉机215台次,协助公安交警查处农用车辆所有违法80台。加强安全培训,联合镇(街)举办10场培训班,共培训1000人。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农安普法活动,通过“食品安全宣传周”、“科技下乡”等活动现场接受咨询,活动接受现场咨询890余人次,悬挂宣传标语30条,发放各类明白纸、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6000余份。举办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4期,培训农业生产和投入品经营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员及信息员等300余人。上半年完成县级农产品定量抽样检测392批次,合格率99.5%,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进入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的生产经营主体共有300家;生产经营主体开具食用农产品达标承诺合格证74000余张;完成213批次全程追溯链条。开展豇豆农药残留问题专项整治。共办理行政许可等各类证件445件,开具植物检疫证书248张。
4.做好信访维稳工作。2023年以来共收到91宗信访案件,已办结(答复)86宗,正在调处5宗,未办结案件正在加紧处理当中。召开信访维稳工作会议3次,无涉农重大信访案件或越级走访、进京上访等情况发生。
5.做好扫黑除恶、禁毒、反诈工作。2023年以来,共深入基层开展扫黑除恶宣传工作6次,悬挂宣传横幅6条,发放宣传资料600多份,派发宣传环保袋200多个。制定印发涉农领域禁毒工作方案,明确主要任务及责任,开展禁毒宣传和禁种铲毒踏青活动18场,派发禁毒宣传单张共1500多份、张贴禁毒海报约35张。共开展反诈宣传活动5次,发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资料800多份,悬挂宣传横幅3条。
(八)加强乡村振兴工作保障。一是加强资金保障。2023年上半年共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06亿元用于三农工作。今年以来,英德农商行和泰隆银行为英德茶产业授信60亿元,宣传走访测试茶企茶农1830户,发放“茗茶贷”或“茶叶贷”141笔、贷款金额12717.73万元,惠及农户140家。开展“麻竹笋价格保险”工作,目前完成投保34户,投保面积3702亩。二是加强用地保障。通过走访调研和座谈交流,摸清企业用地需求,收集到46个项目共计1608亩用地需求,并建立工作台账,逐项帮助落实。三是加强人才保障。采取理论集中授课与外出实训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分3期共完成培育247名高素质农民,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
(九)加强单位内部管理建设
2023年以来共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6次,党组会议和机关党委会议分别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次和6次;召开支部党员大会10多次,支部委员会30多次,组织党课10多次;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专题会议2次,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工作部署2次,组织全体干部集中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内容2次,观看廉政电教光盘1次。组织召开节假日期间纠治“四风”集体廉政谈话会2次,党组书记对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进行党内(日常)谈话9人次、党内(任前)谈话16人次,领导班子成员与分管股室中层干部共开展党内(日常)谈话19人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2023年以来共召开2次意识形态专题会议,并安排专人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和排查整治。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发展层次不高。链条短、农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价值链还未能充分发掘提升;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制约程度大,尤其是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用地受生态林制约和加工用地受规模和指标制约等,影响主导产业项目建设。
(二)乡村建设还有短板弱项。随着乡村建设深入,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已建成的各梯度美丽乡村呈现出“建易管难”的普遍问题,受农民群众常年生活习惯以及保洁员不稳定、工资低等因素影响,村内环境卫生长效保洁落实效果不如人意。
(三)粮食安全和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农村进城务工或定居的人数逐年增多,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日益降低,容易出现撂荒现象。驻镇工作队组团优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部分脱贫人口的脱贫基础比较薄弱、内生动力不足,且我市近年来气象灾害频发,存在一定返贫风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一是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两项粮安”工程,不折不扣落实好年度粮食生产任务。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优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二是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持续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下功夫。高效能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充分发挥组团单位资源优势,促进工作落地见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高效率推进项目资金建设,积极探索用帮镇扶村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各类资金支持乡村振兴。
(二)持续推进“2+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2个百亿农业产业,丝苗米、清远鸡2个重点产业,豆腐、蚕桑、水产、肉鸽等“N”个十亿级农业产业。按照“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示范一批”的发展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及示范合作社等,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产品加工体系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利用茶文化、竹文化等资源发展研学旅游,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发展效益。
(三)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类。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全面覆盖落实市、镇、村三级“1:1:1”的资金筹集机制。按照“1+6+12”的工作思路,在全市打造1个示范片区、6条市(县)级示范带以及12条镇级示范带,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四)全力提升乡村治理能效。全面加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切实提高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实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加快推进“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基层治理模式,解决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及时发掘和推广各地乡村治理经验做法,建立全市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库。
(五)全面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结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围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样板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六)持续筑牢农业安全生产底线。持续抓好渔船、农机、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力度整治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维护行业领域安全。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动物疫病防控,稳定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强农业污染防控,推进土地整理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环境安全。
(七)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持之以恒抓好理论学习、意识形态、保密、创文创卫、信访维稳、廉政教育等。
英德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