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实施燃气瓶安全监管改革,创新监管手段,建立起了“政府统筹、部门协力、企业落实、保险介入、社会监督”的监管新模式,拧紧了燃气瓶“安全阀”。截至2022年4月27日,全市累计登记燃气瓶486178只,完成在用合格燃气瓶赋码477694只,购买责任保险燃气瓶486178只。
一、改革气瓶使用登记方式,明确安全首负责任人
一是改革气瓶使用登记方式,变登记气瓶为登记单位。按照《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TSG 08—2017)要求,督促指导气瓶充装单位及时办理气瓶使用登记证变更,全市10家气瓶充装单位已完成气瓶使用登记证变更,完成率达100%。二是明确气瓶安全管理首负责任人。气瓶充装单位按照《广东省气瓶安全条例》要求,对本气站气瓶进行登记管理,明确气瓶充装单位是气瓶使用安全首负责任人。目前,全市477694只在用合格气瓶均由各气站登记管理,并且在瓶体的显著位置涂敷了可识别的充装单位名称(字号或商号)或注册商标、应急救援电话和下次检验日期等信息。
二、建立溯源和保险制度,推动社会共治
一是建立充装质量安全溯源制度,全面推行气瓶信息化管理。结合市场化程度高的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推动充装单位为每只在用气瓶设置二维码,推行“一瓶一码”,打造气瓶溯源“身份证”,构建了气瓶充装、检验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瓶身二维码将气瓶出厂参数、内装气体质量、充装、检验、责任保险等重要节点信息一一记录在案。瓶装燃气用户可通过微信扫描气瓶二维码电子标签,查看气瓶的充装单位、检验有效期、充装日期、充装重量等信息,保障了用户的知情权,有效推动了全社会对于气瓶使用全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二是建立气瓶安全责任保险制度,提高气体安全事故救助赔付能力。引入安全责任险,建立社会救助机制。在“一瓶一码”基础上,推行“一瓶一险”,撑起“救济保障伞”,为每只登记在册气瓶购买“个人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承保全市在用气瓶安全,减轻瓶装燃气意外事故产生的社会矛盾和负担,必要时候可为企业、消费者等提供保险救助,保障事故受害者权益。
三、加强监督管理,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一是加强智慧监管。强化清远市在用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及液化石油气钢瓶检测单位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通过视频实施远程察看,可以及时发现充装单位是否存在充装非自有产权气瓶、使用非危化品运输车辆运输瓶装燃气等违法违规行为,气瓶检测单位是否存在改造气瓶等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节点扫码采集、数据互联互通,全市充装单位完成对33台在用液化石油气瓶智能充装秤进行改造或更换,实现100%网络“锁瓶锁枪”,对于无“身份证”、不合格的气瓶拒绝充装,堵住充装报废瓶、过期瓶、非自有产权气瓶等过去常见的安全隐患。二是加强动态管理。依托“一瓶一码”,动态追踪气瓶充装、检验环节情况,强化气瓶事故预防和后处理。改革至今,全市报废违规翻新、超期使用不合格气瓶8484只,通过赋码、投入流通环节的定期检验合格气瓶477694只、新购钢瓶96050只,拧紧了气瓶“安全阀”。三是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20年以来,监督检查燃气充装单位86家次,发现违法违规充装行为等隐患问题11个,均已督促企业完成整改;立案查处燃气充装安全领域案件4宗。
四、利用多种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气瓶二维码安装、信息录入上传业务培训。组织全市10家液化石油气站相关人员,参加清远市市场监管系统气瓶二维码安装、信息录入上传业务培训。二是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印刷海报、宣传单张3万份发放给城乡广大居民,在基层市场监管所、气站、门市部、集贸市场人员密集场所张贴,在南方日报、英德发布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9篇次。三是组织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利用“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协调全市各燃气充装单位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宣传,扩大宣传面,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