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横石塘镇龙华村锚定“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发力,通过盘活特色资源筑巢引凤、创新培育机制淬炼骨干、开发富民项目拴心留人,逐步构建起“人才回流——能力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盘活资源筑巢引凤 让人才 “愿意来”
这里有“红色根脉”,构建了三隅乡革命斗争史展览馆、红色景观路、红色广场等“初心路线”,是党性教育的天然课堂;有“绿色家底”,毗邻积庆里仙湖4A级旅游景区、仙桥地下河,盘活土地资源打造50亩葡萄采摘园、早脆梨基地等,绘就田园画卷;有“共富蓝图”,打造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路径。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让龙华村有了打造人才“强磁场”的底气。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有了产业项目,还需要人才支撑。为了吸引人才,该村党总支积极探索乡贤人才发现联络机制,建立乡贤人才库,掌握乡贤人才40多人。每年春节期间该村党总支都会召开乡贤座谈会,向乡贤汇报当前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思路,吸引乡贤回乡发展。目前已成功吸引有种植经验的老板、农业技术专家共同推进葡萄“产学研”项目。此外,村党总支还会定期走访乡贤,了解其经营状况,共商发展方向。

开展“雁归计划”实地观摩活
结合镇政府开展的“雁归”活动,该村党总支每年还召开大学生座谈会,建立青年人才库,掌握在外大学生25人。大学生在外求学期间,他们还积极外出走访,了解其返乡就业创业意向。在招募乡村运营CEO时,定向宣传招募信息,通过多次面谈、走访,成功动员3名乡村CEO回乡参与乡村建设。其中一名乡村CEO华祥维是退伍军人,在村党总支5次走访动员后回乡任CEO,参与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乡村运营团队,为龙华村注入“新鲜血液”。
创新机制精准育才 让人才 “能成长”
引来人才只是第一步,培育本土骨干才能让发展更可持续。为进一步提升龙华村“两委”干部综合能力,横石塘镇党委构建分层分类培育体系,为人才成长“搭梯子”。该镇党委主动链接资源,组织负责文旅发展的村“两委”干部到云南、重庆、广西、广州、佛山等地现场调研,学习文旅发展经验,拓宽视野、开拓思路。同时,组织乡村运营团队参加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千人创客省级示范班,让他们进行系统政策解读与实操技巧培训。

组织负责文旅发展的村“两委”干部到广州黄埔区和佛山紫南村参观学习
此外,该村党总支还动员各村民小组优秀人才参加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比选,形成了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其中,龙村华党总支书记刘子科成功入选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
在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方面,该村也有自己的“金点子”。通过创新“三阶三务”全链条培育机制,该村党总支搭建了人才成长“阶梯式”平台。“三阶”即按“合作社聘用人员、专干、村‘两委’干部”三个层次递进储备,让人才在实践中逐级锻炼、择优进阶;“三务”即从党务、村务、商务三方面培养干部,让年轻干部熟悉党务工作、善做村民工作、解决农村难题,同时通过合作社和产业项目接触市场,开阔发展思路。这一机制打破了“论资排辈”局限,让有潜力的人才能够快速成长。截至目前,该村党总支已陆续培养6名“90后”村干部,村集体公司培养5名“90后”经营管理人才,打造出了一支平均年龄35岁以下、大专学历占7成的高素质服务队伍。
开发产业项目留人 让人才 “留得住”
留住人才,既要靠感情,更要靠事业。该村积极开发多元项目,让人才在乡村找到归属感与获得感,实现了乡村与人才的双向奔赴。村“两委”干部主导成立了英德市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隅乡商店,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自主推销或助力村民进行销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00万元,同比增长31.58%,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通过种植管理、销售运营等岗位历练后,有3名青年人才看到乡村发展潜力,留在本村打造早脆梨、草莓、红松茸等多个主题采摘园。在人才回流的大好形势下,村党总支进一步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吸引本地餐饮管理、旅游从业者返乡创业。目前全村已建立了20家农家乐、7家民宿,带动村集体和周边村民创收。

龙华村召开2025年优秀大学生座谈会暨奖学金发放大会
为了有效激励人才,梅子寨“共富乡村”项目运营公司将利润的20%作为分红奖励给乡村运营团队成员,通过利益分红增强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拉动经营利润提升,形成良性循环。此外,龙华村还建立了利益反哺机制,将合作社收益用于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设置龙华村奖教奖学援助基金,原始资金约10万元,每年给龙华小学发放奖教奖学金和大学生奖励金1万多元,让本村人才在乡村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创造社会价值,增强对“百千万工程”的参与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