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病媒生物?
是指能通过生物或机械传播方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人的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主要包括节肢动物中的蚊、蝇、蜚蠊、蚤、蜱、螨、虱等,以及啮齿动物中的鼠类。最常见四大害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二、病媒生物有什么危害?
病媒生物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叮咬和污染食物等,影响或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更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系列的重要传染病。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媒生物性疾病约占1/3,每年发病人数占传染病总病例数的5%~10%,每年死亡人数却占传染病总死亡数的30%~40%。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疟疾、登革热等;而一些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病媒生物的机械性传播在人群中扩散,如痢疾等。
三、病媒生物防制的重要性
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易流行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通过对病媒生物的有效控制,可以减少它们对人群的骚扰和经济损失,更可以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四、蚊虫防制知识
1、生活习性
蚊的发育为全变态,生活史分4个时期(如下图),即卵、幼虫(子孓)、蛹和成虫。前3个时期生活于水中,而成虫生活于陆地上 。
蚊虫(下左图:左为雄性、右为雌性)头的前端有一长喙,是蚊虫取食的口器,绝大多数雌蚊的口器适于刺吸血液。
2、主要种类
淡色库蚊(上右图),是沈阳地区入室吸血骚扰的主要蚊种,主要在傍晚刺叮吸血。主要孳生在:污水坑、污水沟、水塘、水田、水池、洼地、容器积水等。是市区和郊区最常见、为数最多的蚊种。晚上叮咬动物和人吸血,飞行能力强。
18年夏,沈阳地区出现了大量的三带喙库蚊(下图),主要在傍晚刺叮吸血,其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重要传播媒介。主要孳生在:清净、稍污染的水体,水田、池塘、沼泽、水坑、洼地、山溪、偶见海滨咸水、石穴、盆罐等。
中华按蚊(下图)是我国最常见的按蚊。幼虫孳生于阳光充足、水温较暖、面积较大的静水中,如稻田、藕塘、灌溉沟等处。成蚊偏嗜畜血,兼吸人血,多栖于牛房。是我国大部平原地区特别是水稻种植区疟疾和马来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白纹伊蚊(下图)是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刺叮活动在白昼和黄昏进行。幼虫孳生于树洞、竹筒、石窝、旧轮胎及住宅附近积有雨水的缸、钵及假山盆景中。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媒介。
3、防制方法
蚊虫防制的原则包括环境治理、物理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遗传防制和法规防制等手段。环境治理是蚊虫防制的根本措施。环境改造:平整土地、疏通沟渠、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积水等。环境处理:改变蚊虫孳生的环境条件。
蚊虫的物理防制是利用机械方法,包括光、声、电等物理方式,来捕杀、诱杀或驱除蚊虫,主要包括:
(1)利用二氧化碳诱蚊装置诱杀成蚊。二氧化碳是雌蚊的引诱物,利用这一特点制成的诱蚊装置可以诱杀成蚊,在特定的外环境中使用可减少成蚊。
(2)使用电蚊拍,在室内发现有成蚊时,也可用电蚊拍杀死成蚊。
(3)安装纱窗,可以阻挡成蚊进入室内叮咬吸血。
蚊虫的化学防制。对于尚未清理的孳生地,或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已经积水的轮胎、防火缸、下水道口等,可以使用化学杀幼剂进行防制,蚊幼虫的化学防制可采用的杀虫剂有:吡丙醚、倍硫磷、双硫磷等。
成蚊的化学防制:
(1)空间喷洒(室外):蚊媒疾病流行时喷洒;特殊场所成蚊的喷洒;其他场所的喷洒;
(2)熏杀成蚊:烟剂在密闭的场所使用能发挥作用;下水道、防空洞可采用热喷雾方法进行。
(3)室内滞留喷洒:室内滞留喷洒使用的药物具有一定持效(滞效、残效);药物喷洒在室内蚊虫栖息的表面;室内滞留喷洒适用窕村乡镇或孤立的居民点;用在防护带或乡村的厩舍内喷洒为好。
五、蝇类防制知识
1、生活习性
成蝇体长一般5~10mm,呈暗灰、黑、黄褐、暗褐等色,许多科种类带有金属光泽。蝇为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成虫四期(如下图)。雌蝇多数产卵,麻蝇为直接产出幼虫。

2、主要种类
家蝇(下两图)体长5~8mm,灰褐色。胸部背面有4条黑色纵纹;腹部橙黄色。成虫常出入住室,室内95%为该蝇种,与各种疾病的关系密切。
丝光绿蝇(下两图)体中型,胸部呈金属绿色带有蓝铜色光泽。
厩腐蝇(下图)。
麻蝇(下图)。
3、防制方法
住区蝇类综合防制的原则:所谓蝇类综合防制,即是从研究蝇类生态的总体观点出发,把蝇类的生物学特点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包括人们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因地、因时制宜地采用以环境防制控制蝇类孳生为主,并结合其它有效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环境防制、物理机械防制、化学防制和生物防制等)组成一整套系统的综合防制措施,把防治对象种群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
(1)环境防制
要彻底做好环境卫生,清理卫生死角和清除孳生物。
(2)物理防制
蝇类的物理防制主要包括建立防蝇设施和采用物理的方法降低蝇类密度。防蝇设施主要有纱窗、纱罩、纱门、门帘及风幕机等。物理方法包括捕打、灭蝇灯、捕蝇笼、粘蝇纸等。
(3)化学防制
a.滞留喷洒:对于垃圾桶的外表面、卫生间的内墙壁、垃圾收集站的内外壁,可用压缩喷雾器进行滞留喷洒,药剂可选用证件齐全的卫生杀虫剂,用药剂量可参照说明书推荐的应用剂量。在进行滞留喷洒时,药剂喷洒一定要均匀,不能出现流壁现象。
b.空间喷洒:当场馆及周边区域蝇类密度较高时,可使用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空间喷洒,药剂可选用列喜镇超低容量制剂,应用时用水10倍稀释就可以直接喷洒。
六、鼠防制知识
1、与疾病关系及常见种类
鼠是啮齿动物,全世界啮齿类近1700种,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约150种。我国啮齿类有180余种,已查明可传播疾病的为78种。鼠类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宿主。沈阳地区传播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的重要宿主动物是黑线姬鼠;沈阳市鼠疫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动物是达乌尔黄鼠,其中印鼠客蚤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媒介蚤种。蚤类能迅速感知宿主动物的死亡,并离开宿主,开始寻找新的宿主,这一点对于传病来说非常重要。
2、防制方法
鼠类的综合防制是从鼠类和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以及有效、经济、简便、安全,对环境无害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地对有害鼠种,综合采用环境防制、化学防制、生物防制或其他有效手段,组合成一套系统的防制措施,把鼠类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并在有条件的局部地区,争取予以清除,以达到除害目的。
灭鼠方法包括环境防制、物理防制(器械灭鼠)和化学防制。
(1)环境整治包括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清除鼠类生存条件,控制鼠类的食物来源,完善防鼠设施。
(2)物理防制又称器械灭鼠(捕鼠夹、捕鼠笼、粘鼠板),即利用捕鼠器械和粘鼠板来捕捉鼠类。主要用于室内环境以及居民区内。器械灭鼠在整个灭鼠措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使用器械灭鼠时要做到数量充足、有效布放。
(3)化学防制。目前灭鼠工作中常用第二代抗凝血慢性鼠药,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溴敌隆又称:乐万通、大隆又称:溴鼠隆、氟鼠灵又称:杀它仗等。毒饵投放地点因地而异,总的原则是投在家鼠最常出现的地方,尤其是其正常寻找并能得到食物的位置。家鼠更喜欢取食自己找到的食物,因此,直接投入鼠洞并非理想方法,而应适当离开洞口。由于家鼠活动隐蔽,常沿墙根、家具行走,毒饵也应主要投在这些地方。消灭天棚上或夹层中活动的家鼠并非要将毒饵投在天棚上或夹层中去。因为这些家鼠仍需到地面上寻食,不妨以逸待劳。消灭下水道中的家鼠,也可在探井周围投饵。这些家鼠的食源通常仍在地面,下水道仅是其安全藏匿场所和活动通道。
3、鼠防制的注意事项
a.投放毒饵方法。杀鼠毒饵应投放在毒饵盒或鼠洞内,毒饵盒应放置在有鼠类活动环境,如墙角、杂物堆、货架下、冰箱后等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毒饵盒内的毒饵应有专人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毒饵被鼠盗食,应及时补充。
b.毒饵投放密度。室内投放毒饵或安放毒饵盒,其密度均不宜大于1堆/1 5平方米,在外环境露天投放毒饵的间距应大于10米,且每堆毒饵不能多于10克。
c.投放毒饵操作。投饵时,投药员应戴专用手套,穿无兜工作服,投放过程不能吸烟、吃东西、喝水或饮料。毒饵应用装在专用袋中。投饵后的剩余毒饵应予专人妥善保存。市区范围内室外地面投放杀鼠毒饵应事先采用公告的方式,告知投饵区域的居民和单位。如投放地点有猫、狗、家禽等养殖动物,应将毒饵放在这些动物无法进入的毒饵盒,以保证非靶标动物的安全。毒饵盒应放置在鼠洞附近或有鼠活动的地方,毒饵盒表面应有明显的“有毒危险品”标志。公共场所(如公园、道路、岸边等地)的投放点应有标示。如需露天投放毒饵则应以公告方式示警。并在毒饵边插旗或避开人行走道。布放区域内应由专人巡视、管理。投放后1周内,发现被雨淋、清扫、鸟食等非鼠类消耗时应及时补充。1周后仍未被鼠盗食应及时清除。如发现人或非靶标动物(如猫狗)误食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d.杀鼠毒饵的管理。杀鼠毒饵必须专人专柜管理,做到进出有记录。为了保证引诱力,杀鼠毒饵不能与杀虫剂或其他有刺激的物质放在一起,以免毒饵被鼠类拒食。
e.残留毒饵的处理。按照公安部门的规定杀鼠毒饵属于有毒有害物质,灭鼠活动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残留的毒饵。残留毒饵不能直接当作垃圾处理,必须集中上交当地爱卫会或交公安部门集中销毁。
f.死鼠处理。灭鼠后发现的死鼠应及时做深埋处理(深度应以不被猫狗刨出为原则)。人体不得直接接触被杀死的鼠或捕获到的鼠。如发现未知原因的死鼠应立即深埋,并立即报告当地爱卫会或疾病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由专业人员处理。
g.灭鼠剂中毒抢救措施。如果误服中毒,应立即送医院抢救。遵医嘱,注射解毒剂维生素K1。
此外,国家明令禁用的灭鼠剂有: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甘氟、毒鼠强、毒鼠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