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洞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发展现状,探寻现代化浪潮中乡村振兴的新契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高质量发展。近日,广州航海学院海运学院“茶语清心,助农振乡”实践队,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以清远市英德市望埠镇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为核心,对当望埠镇农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调研分析实践活动。
深入乡间田野,细绘农业新画卷
活动伊始,调研团队便在两位指导老师的筹划下,走进基层居委会、广袤的农田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队员们积极与村委会干部沟通,细心咨询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耐心倾听农民朋友的心声与建议,力求全面探索当地农产品经济发展的多元路径与核心动力。
经过深入的调研与细致的梳理,实践队发现,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望埠镇的基层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农业生产方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村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红利,不仅构建了稳固的农民收入“安全网”,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更大力推动了农业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已全面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也在田间地头得到广泛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同时,望埠镇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深入挖掘本土特色农业资源,倾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通过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技术指导,成功助力“瘦身鱼”、“丝苗米”及“英石”等特色产品实现生产技术升级与品牌化运营。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更彰显了党群心手相连、共同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铸就文旅辉煌新篇
实践队一行人踏足望埠镇古村村,倾听当地村支书娓娓道来百岁牌坊背后的传奇故事。这座被誉为“贞寿之门”的英德百岁牌坊,始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七年,历经四百七十多年风雨洗礼,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是对一位百岁高龄、贞节守道的袁氏女子的崇高礼赞,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厚重感。
通过与当地村民的深入交流,实践队了解到,百岁牌坊正筹划作为重磅旅游项目进行文化开发,升级优化打造成旅游景点。然而,在推进这一项目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调配与合理利用成为关键。团队成员一致认为,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英德百岁牌坊有望成为一处引人入胜的开放景点。
社区治理新篇章,乡村振兴展宏图
走进望埠社区的文化长廊,一幅幅展现“两队带四团”志愿服务队工作风采的生动画面映入眼帘。这些画面不仅记录了志愿奉献的瞬间,更激发了调研队的深刻思考与感慨。在望埠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见证了“两队”——党员突击队与党员志愿服务队的坚定力量,以及“四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妇联志愿服务队、团支部志愿服务队、居民代表志愿服务队的多元汇聚。这一组织架构深刻体现了党领导一切的先进优势,也展现了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领下,社会各界的力量联系紧密,共同绘制出乡村和谐治理的壮丽画卷。
在乡村治理的调研过程中,望埠社区所展现出的创新能力尤为引人注目。其实施的“一网工程”精准施策与创新的“4+7+6”工作法深度实践,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向着现代化社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传承乡村革命精神,激发振兴新动力
在进行基层村镇物质发展调研的同时,实践队深入挖掘了当地的红色文化。在与村委领导的深入沟通中,在当地老乡的讲解下,队员们踏上了英山古道的征程。这条古道见证了望埠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事迹,其中百磴石阻击战尤为英勇。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时为粤汉铁路重要节点的望埠河头火车站,妄图沿望埠东进进一步侵占英德东部。作为日军东进的必经之路,英山古道见证了1945年北江支队与地方党组织、当地群众的紧密合作,对日伪军实施的一系列精准打击。这场历时近半个月的阻击战不仅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为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古道上,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保家卫国的民族热血与坚定信念。
在古道的尽头,正午的骄阳映照下,英山脚下同心村的村委书记的结语铿锵有力:“优秀青年的外流并非因外界诱惑,而是他们怀揣着将优质资源带回故土、助力家乡发展的宏愿。这样的选择既是对家乡的深情回馈,也是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的生动体现。”这番话语不仅寄托了对青年一代未来的无限期许,更激发了每一位外出青年建设家乡的情怀理想。他们将继承先辈的遗志,继续为家乡的繁荣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