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牛镇小湾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乡间巷陌追逐打闹的孩童,组成了一幅幅优美动人的乡村画卷。
小湾村乡风文明墙绘
近年来,西牛镇小湾村锚定“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主要目标,抓好产业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提升乡风文明等举措,积极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尽享美好生活。
振兴乡村经济,产业振兴是重头戏。小湾村属于丘陵地带,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积极抓好麻竹笋支柱性产业,同时发展韭菜、枸杞、竹荪等乡村特色农业,让老百姓腰包越来越鼓。
小湾村在建标准化加工厂
沿着小湾村日渐完善的产业环线行走,到小湾村新城组西侧,一个在建的麻竹笋钢结构标准化加工厂映入眼前。
由广州市增城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出资161万元、西牛镇出资90万元共同筹建,占地约2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加工厂,是小湾村产业布局的关键节点性工程,建成后将有力弥补小湾村第二产业链条缺失情况,成为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盘活了闲置的土地,在广州市增城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大力支持下,建设了标准化加工厂,从而补齐了一二三产业链条,建成后还会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带动村集体收入增收”,西牛镇驻小湾村干部介绍到。
西牛麻竹笋
小湾村稳稳抓住清远、英德市打造麻竹百亿产业的契机,以麻竹笋为主要着力点,发动群众利用荒山植竹,建立了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利用原振兴楼打造西牛麻竹笋产业展示中心,布局麻竹笋主题公园,在家门口打造了麻竹笋一二三全产业链条。目前,小湾村现有麻竹笋种植面积9760亩,韭菜1100亩,枸杞80亩,村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25000元。
以竹产业为主要支撑,小湾村还聚焦产业升级,做好融合发展文章。将“竹”元素融入到乡村振兴风貌带建设,利用麻竹笋种植示范基地、西牛麻竹笋产业展示中心、麻竹笋主题公园等重要基地,以及现有的美丽乡村基础,连片打造旅游区,形成集观光旅游、产学调研为一体的特色农旅路线,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竹”特色路径。
村容村貌提升是提高村民生活品质的重大工程。越过竹海,沿着碧道前进,一幢幢整齐的联排新民居,细细诉说着小湾村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生动实践,以及丰收成果。
小湾村美丽乡村
通过“三地”土地整合模式(菜园地、机动地、流转地),统一思想认识,小湾村将“发展产业、壮大经济、建设新村”作为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土地整合共4700多亩。创新实施“两补一交”(对拆除泥砖房收回宅基地补偿;对拆除旧楼房收回宅基地补偿;申请使用宅基地建楼房交纳费用)、“四个统一”(统一朝向、统一面积、统计高度、统一外立面)、“五年村集体收入不分红”等模式,逐步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当时村中资金不足,就按抽签顺序,先建设第一、第二排房屋,有了钱再建设第三、第四排,慢慢才有了现在整齐划一的村庄布局效果”,小湾村村干部回忆到。
从泥砖房、污水横流、破烂不堪到分布合理、整齐有序、环境干净,小湾村走出美丽乡村的蝶变之路。近两年,小湾村还集体统一出资规划建设停车场、绿化公园、污水处理池、文化室、公厕、池塘防护栏、文化室等公共基础设施,乡村风貌日新月异,村民幸福感也不断提升。
小湾村乡村文化空间阵地
乡村要振兴,乡愁要留住,如何释放乡村魅力,以和美乡风涵养美丽乡村,让村民精神气足?在发展中,小湾村积极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一方面,打造乡村文化空间阵地,融合客家文化、竹文化等本土文化,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开设赶集课堂,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另一方面,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探索县、镇、村1:1:1比例筹集保洁资金长效管护机制,开展逐村过关“30天集中攻坚”、“村庄全民清洁日”行动,让村民乐享幸福生活。
“近几年,不仅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大家的思想也有了明显转变,家家户户都自觉维护村里环境,整体风气也好很多,大家心情也越好越好了”,说起近几年村里的变化,曾阿姨连连称道。
据悉,小湾村先后获得第十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荣誉、首批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称号、清远市乡村振兴大擂台金奖。2024年,入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创建名单(第一批)。
眼下,小湾村乘着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东风,加快落地2024年小湾村重点项目库,盘活旧小湾小学闲置资源,发展新的麻竹笋种植项目,增设乡村民宿,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打造“竹”特色研学基地。
供稿人:郑秋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