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困扰西牛镇居民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停乱放等“六乱”顽疾,如今正在一场全镇上下齐动手的整治行动中得到有效整治。这不仅是一场人居环境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关乎发展根基的深刻重塑。 西牛镇以扎实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统领,聚焦痛点、精准发力, 以“清障拆违”为核心,重点解决长期占用公共空间的顽疾,破除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空间,为典型镇创建夯基垒台。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将“六乱”整治作为检验基层战斗力的试金石,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聚力攻坚,党建引领破沉疴
面对历史遗留的“硬骨头”与少数群众的观望情绪,西牛镇党委强化组织领导,挂图作战,成立专项整治工作专班,制定《西牛镇镇区“六乱”整治大行动工作方案》,将责任压实到网格、落实到人头。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拆除自家违建、清理门前杂物,在责任区亮身份、践承诺。创新“柔性劝导+联合执法”模式,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依托“英州夜谈”等载体夜访恳谈,将3000余份《西牛镇关于开展“六乱”专项整治行动的通告》带着温度送进商户和住户家中,深入讲透政策红利,有效推动观念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行动聚焦“清障拆违”,对镇区主干道沿线堆放的废弃建材、生活垃圾等杂物实施全面清除,坚决还公共空间于民。短短数月,主干道新增绿化6公里,新建花基300余米,清理建筑垃圾700余立方米,清除乱堆放300处,拆除违规广告11处、更新大型广告8处,粉刷主干道桥梁,拆除违章建筑25处。如今,镇区面貌焕然一新。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整治前
整治后
环境提质,释放发展新动能
西牛镇将“六乱”整治腾挪的物理空间与生态红利,正实实在在转化为西牛发展的新优势。
重塑产业空间载体,闲置地块变身发展引擎。 拆除违建、清理乱堆乱放释放的闲置地块,正规划建设麻竹笋标准化收购点及配套标准化厂房、物流设施,为本土麻竹笋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扩容升级、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洽谈提供坚实空间保障;同时,利用整治腾退空间,在圩镇核心区新增66个便民停车位,缓解商户装卸货与居民出行难题;此外,在滨江公园旁打造口袋公园与“共享菜园”,既消除卫生死角,又为居民提供休闲与田园体验空间,昔日的“脏乱差”角落变成了舒心的“邻里小天地”。为彰显本地特色,主干道沿线的传统垃圾亭已全部更换为富有西牛麻竹笋产业特色的竹制品垃圾亭,成为一道融入产业基因的亮丽风景线。
擦亮农产金字招牌,营商环境优化引凤来栖。环境改善带来的效益立竿见影。 对S348省道沿线15处超3300平方米的旧楼棚屋实施“米黄立面”统一美化后,西牛麻竹笋合作社收购点焕然一新。其负责人欣喜表示:“店面档次提升了,客商更愿意上门洽谈合作了!”同样受益的还有企业运营效率,整治后,赤米村道路沿线新安装的50盏太阳能路灯,让清远仟壹农业公司夜间运输更安全高效。公司负责人由衷称赞:“路亮心安,晚上出货也更放心、更快了!”环境的整体提升与细节的用心打造,共同营造了更具吸引力的营商氛围。
麻竹笋收购点提档升级
党群同心,共建共享幸福家
环境蝶变非一日之功,长效管护更需全民参与。西牛镇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构建 “监督-攻坚-共享”治理闭环,让群众真正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力军。
“指尖监督”凝聚共治合力。依托居民微信群搭建“随手拍”平台,群众化身“监督员”,发现问题随时拍、随时传,大伙儿都成了维护环境的“眼睛”。
“红色力量”攻坚全域清洁。 镇党委牵头开展 “全域无垃圾”集中整治行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每季度开展全镇大扫除。每季度的大扫除日,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志愿者齐上阵。清‘牛皮癣’、剪‘蜘蛛网’线、搬楼道杂物、扫背街死角...大家伙儿干得热火朝天。那些曾经让人头疼的空中乱线、楼道堆积、卫生死角,在一次次集中清理中逐渐消失,公共空间变得清爽多了、安全多了。
“幸福质感”可触可感。漫步焕然一新的滨河公园,居民李伯指着拓宽的道路感慨:“现在晚饭后散步,再不用侧身避车,满眼绿意心情都敞亮了!”商户陈老板更切身感受到环境红利:“客人一进门就说咱这变干净变漂亮了,连垃圾亭都换成了有特色的竹亭子,来的人多了,生意确实更好了!” 这发自内心的笑容与认可,正是“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最深厚的民意根基。
西牛镇以“六乱”整治为突破口,以“清障拆违”啃下硬骨头,下大力气整治环境沉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这场攻坚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颜值”提升,更让发展空间更宽、产业活力更足、民心聚得更紧,为“百千万工程”的壮阔蓝图在西牛落地生根注入了强劲动力。
下一步,西牛镇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深化整治成果,持续在精细化管理和品质提升上下功夫,不断擦亮生态宜居底色,为“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目标如期实现贡献西牛力量,努力打造环境优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宜居宜业现代化美丽城镇样板,争当“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创建的排头兵。
供稿:陈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