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聚“归雁”,笔墨筑桥连乡土,七月流火,盛夏正浓,“雁归”学子齐聚。为强化返乡大学生的新闻宣传功底与乡土叙事能力,助力他们搭建起宣传家乡的技能桥梁,2025年7月3日,西牛镇人才驿站特邀清远日报高级记者、英德区域负责人钟履双,为返乡大学生开展新闻写作专题培训,以笔为媒,为“雁归”人才的成长之路注入专业养分。
钟履双进行专题授课
聚焦“本土化”,实战教学解锁家乡叙事密码,钟履双记者紧扣“实用化、本土化”理念,以“新近、新鲜、新奇”为鲜明特色,围绕“如何让家乡特色在千篇一律的新闻稿中脱颖而出”这一核心问题,结合西牛镇麻竹笋产业特色,系统讲解了新闻线索挖掘、结构搭建及语言表达技巧。他特意带来《清远日报》中各乡镇特色报道合集,通过对比分析“通稿式叙述”与“故事化表达”的效果差异,着重强调:“写家乡事要带着温度观察,记录事情时,不仅要写清事件本身,更要挖掘背后的乡情与人情。”
新闻写作培训授课目录
笔耕西牛,学子萌发记录家乡新自觉,此次培训以“笔杆子”能力培养为核心,既传授方法,更点燃热情。学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础技巧,更在心中播下了记录家乡的种子。有人立志为西牛麻竹笋撰写鲜活的推广文案,有人计划跟踪报道村里的非遗手艺传承故事。还有学员发表了本次培训的感触:“原来写家乡不必依赖华丽辞藻,关键是抓住藏在日常里的动人细节。”
培训现场照片
声传四方,归雁振翅助乡村发展,这是一场盛夏里的技能深耕,更是西牛镇“雁归”工程持续升级的生动实践。此次培训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从“看家乡”到“写家乡”的能力阶梯,更推动他们从家乡发展的“见证者”转变为主动的“传播者”,为破解乡村人才紧缺难题注入青春动能,让“归雁”的翅膀因专业技能而更加强健。
接下来,西牛镇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将继续为“归雁”搭建成长平台,助力学子们的优秀作品成为家乡的“活名片”,让每一份青春笔墨都能融入乡村振兴的画卷。相信这群带着技能与热爱的“雁归”学子,终将以笔为翼,让西牛镇的故事越过山岭、传向四方,让“归雁”的集群效应,成为激活乡村振兴,助力“百千万工程”的澎湃动能。
供稿人:赖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