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英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英德贡献,必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决破除“去工业化”的错误思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全省传达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省、制造业当家,吹响了广东省振兴实体经济的“冲锋号”。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和根基,工业强则国强。工业是英德安身立命之本。英德是清远绿色工业发展主战场,拥有规划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的两大工业园区,拥有兄弟县(市、区)无可比拟的发展空间,今年1-10月,制造业企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55.5%,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但是相比发达地区,英德以水泥、钢铁、玻璃等传统工业为主,工业企业存在“小散乱”,没有形成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集群,工业化水平不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英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英德贡献,必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决破除“去工业化”的错误思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没有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英德的发展实践来看,地方经济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关键是项目不多,尤其是工业项目不多。英德新一届党委政府把“拼经济”作为施政主线,把“抓项目”作为拼经济的主要抓手,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一次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大力实施一产稳市、二产强市、三产兴市发展战略,大抓招商引资、大抓项目建设、大抓经济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市上下凝聚起“拼经济”的广泛共识和干事创业热情。 抓项目,必须坚持以工业项目为主攻方向,在项目招得进来上动脑筋、落得下来上下功夫、发挥效益上出狠劲,以超常之力拼项目,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引什么项目,牢固树立“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思维”的理念,坚持只要符合“安全、环保、效益”三条底线的项目,无论大小都要果断引进、加快落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围绕怎么引项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灵活采取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引进更多好项目。英德市委提出“项目为王”理念后,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三次挂帅出征,分别到粤港澳大湾区英德商会、广东鞋业厂商会、西安重点企业开展上门招商、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开启英商回归计划,今年以来共招商引资项目80个。创新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由一名副市长同时分管自然资源、林业、工信等部门,统筹协调和研究全市招商引资工作,解决项目引进时部门间反复征求意见、延误时机等问题。围绕项目怎么落地建设,坚持一切盯着项目看、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着项目干,将人员、资金、用地、考核等向项目集中,建立市四套班子领导挂点联系重点项目建设制度,创新实行“跑腿代办”“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手续办理和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严厉打击“小鬼难缠”的行为,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建设。坚持将高质量考核杠杆向项目倾斜,建立以项目落地动工投产实绩为导向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树立大抓项目、抓实项目的鲜明导向。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上再发力,在寻找新兴转型产业上求突破,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工业产业提质增效。英德当前产业以“两水一钢”(水泥、水电、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近年来海螺水泥、台泥水泥、粤华铸造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即使厂区位于英德市区周边也丝毫不见浓烟滚滚、泥土飞扬等情况,企业产出效益位于英德甚至清远前列。同时,化工产业也是英德的特色产业,在省认定的26个化工园区中,英德占3个,属于稀缺资源。英德要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巩固现有产业优势,坚决防止出现传统企业一关了之的错误行为,积极引导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同时发挥英德矿产、航运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共建产业链、贯通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夯实英德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建强高新区、广德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本地企业特别是在英德投资量大的支柱企业,让有限的资源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亩产论英雄”和要素配置对企业的倒逼作用,依法依规快速处置僵尸企业、闲置用地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严厉打击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提升工业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业。英德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丰富,红茶、麻竹笋、清远鸡、丝苗米、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颇具规模,现有红茶种植面积17.0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超57亿元;麻竹笋种植面积62万亩,产业总产值超过33亿元,但也面临农产品产业链不长、优质不优价等困境。要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系统思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百亿级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坚决跳出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产品产值的误区,以工业化思维统筹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带动农业由大到强。麻竹笋产业要以“麻竹笋+鱼”“麻竹笋+清远鸡”等“笋+”为突破点,大力发展高端预制菜,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规划建设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化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英德红茶产业要以打开英德红茶价格天花板为突破,以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为关键,细化行业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的行业标准,建立梯度售价标准,建全种茶、制茶、赏茶、喝茶、茶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英德红茶品牌价值。 三是坚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英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电子商务发展快速,被评为“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典型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融业、第三方物流、售后服务等发展起步。必须坚持服务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积极谋划仓储物流园建设,健全农业生产社会性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体系,把英德打造成为清远南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排头兵。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市场要素的聚集、发展动力的强弱。必 须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筑巢引凤”的生命工程来抓,坚持将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三项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着力在转观念、提服务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经济发展之“优”。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提升服务水平。英德坚持把市场主体作为第一信号,围绕政务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打造审批事项更少、办事效率更高、投资环境更优、企业获得感更强的政务服务环境。在全市大力推行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否决报告制等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三项制度”,由第一个负责接待人员全程跟踪办理企业和群众申办事项,并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办理,要求对企业或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予以否决时,必须向上一级领导报告,着力解决工作中重视不够、推诿扯皮、办而不结、协作不畅、随意决策等问题,优化政务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地审批慢等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用地“规模、指标、控规、征拆”全流程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实行市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项目建设现场会,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牢固树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有序推动“未批先建”、插花地“卡点”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破解严重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助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打造公平公正诚信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强化“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理念,政府带头兑现承诺,营造尊商、爱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时刻谨记政府与企业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全面规范政府和企业合同签订,政府部门带头履行合同规定义务,推动企业和地方互利共赢。坚持公平公正对待企业,不断健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拍挂制度机制,所有项目都按照“同等条件下价低者得、同等价格下服务质量高者得”的原则确定承建企业。坚持依法办事、以制度办事,坚决破除凡事要“打招呼”“找熟人”的陋习,打造“办事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打造风清气正的的政治环境。政治生态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广泛的、深远的,政治生态好,营商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好转。必须聚焦营商环境中的不正之风,下重拳、出实招、求实效,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树立鲜明的用人选人导向,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产业发展、工业园规划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职业技术人才。坚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规范政商交流交往,积极搭建政商沟通平台,建立政商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打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