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
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了
《区位优势“小”城也有高精尖》这篇报道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
英德这座城市的工业高质量发展
并不仅仅依靠外来的力量
更有着自己的坚守和创新
清远市英德的英红镇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茶叶,叫英红九号。在这样一片绿水青山里,却有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产品叫作气凝胶,是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材料。从这样一个偏远的小镇里,研发出的新材料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呢?
眼前的产品,有的看起来像是泡沫板,有的像是普通的棉布,特别在哪呢?
气凝胶它有一个非常好的隔热性能,不会有任何的有毒害烟气。这个喷枪它的火焰温度有1200多度。火灼烧的部分呈一个红色或者是黄色的状态,但是在它背面,用手直接触摸,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薄薄的一层材料,却可以隔绝1200多度的高温。负责人介绍,气凝胶拥有最低密度的固体、最低的导热率、最高的声阻抗等14项纪录,不仅不怕烧,还不怕冷,可以耐受零下二百度的低温,还可以防水,能够应用在航空航天、电力、建筑等各行各业。但是从研发到实现批量化生产的难度极大,曾经长期被国外垄断。
实验室里面的东西是比较理想化的,但是到了生产环节的时候变化很多。比如说导热系数,它在实验室里面可能做到很低,但是到了车间里面,车间的环境,还有突然间放大了很多倍的时候,它就会剧变。
瞄准了国内气凝胶产品的空白,2007年,企业在英德成立。最初选择这里,同样是因为土地资源充足而且价格便宜,对于初创的公司来说成本负担得起。但是四周都是山,一共也没有几家企业,更别说是科技企业了,不仅要克服环境上的不足,还要渡过心理上的难关。
每个科研人员都要有耐受寂寞的勇气和决心。大家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大家觉得你这个行业很弱,或者大家觉得你这个单位很小,我们能不能通过自己自立自强,通过自己把自己做强大起来。
张秋华从研究生毕业就来到这里,今年已经是第14个年头了。她说在大山里搞科研,反而沉得下心。为了克服批量化的难关,企业一边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一边持续更新自己的生产线。只有让实验室的数据与车间里的数据差距越来越小,准确度才能越来越高。
最早的车间是比较简陋的那种,很多东西都是靠手工去做。后来上了自动化之后,只要设好参数之后,它就会自动帮我去调节。更加精密了,现在误差会越来越小。
经过十几年的技术攻关,如今,企业生产的气凝胶产品,最薄的仅有零点几毫米,可以作为隔热材料,用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上;而大型化的产品则应用在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包括2022年北京冬奥会速滑馆的屋面系统以及曲面幕墙系统。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国内市场份额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我们在今年年底通过扩产之后,可以做到7万立方米的产能,将会成为全球规模化最大的一个气凝胶材料生产企业。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央视新闻、清远发布
编辑:卢海英
编审:侯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