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经过一个季度雨水润泽的麻竹笋纷纷从竹林中破土而出,中国麻竹笋之乡——英德正式进入麻竹笋收成旺季。走进西牛、水边、大洞、浛洸、九龙等麻竹笋主产镇,连绵起伏的山坡地上翠竹林立,不时可见三五群众或砍笋、或剥笋,又或是肩扛背搭着鲜笋下山,一派欢快的忙碌景象。
进入7月,笋农抓紧时间收笋。
麻竹笋是英德重点打造的百亿级农业产业之一,也是英德的富民支柱产业。据相关部门透露,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和陆续投产,以及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今年麻竹笋产业有望在清远“五大百亿产业”中率先突破百亿元产值。
植竹增绿 种植规模持续扩大
英德种植麻竹笋历史悠久,麻竹笋被当地人称为“剥皮黄金”,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英德市的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6万亩,主要分布在西牛、大洞、水边、浛洸、大湾、九龙、连江口等一带。
英德市的麻竹笋种植面积达86万亩。
自去年初清远市把麻竹笋、英德红茶列为五大百亿产业以来,英德市以绿美英德建设为契机,创新绿美形式,将“竹”作为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于2023年和2024年春季,多次动员和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开展种竹活动,引领全民掀起植竹热潮。2023年,英德全市开展了两次大型义务植竹活动,掀起“植竹增绿、植竹生金”热潮;今年3月12日,英德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前往西牛镇赤米村冷坑组开展义务植竹(麻竹)活动。当天,共组织1.8万名干部职工,种下18万株麻竹苗。
英德多次开展大规模植竹活动。
与此同时,英德以信贷支持注入金融活水。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争取更多金融优惠落在麻竹笋行业,加紧完善西牛麻竹笋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贷款贴息奖励机制,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为麻竹笋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通过挖掘潜力,见缝种竹,不到2年的时间,新种麻竹面积26万亩,联农带农7.29万人。其中,西牛达22万亩,全镇从事麻竹笋行业人口约2.5万人,拥有规模加工企业共7家,竹笋专业合作社共54个,家庭农场及加工点200多个。一系列的举措,为实现麻竹笋百亿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技术指导 努力提升麻竹种植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麻竹笋的产量,近两年来,英德市十分注重麻竹笋的科学管理,从麻竹的种植繁育到采收等,加强技术指导,着力提高麻竹种植管护水平。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开展培训等方式,力求推广麻竹更高水平的管护技术,帮助种植户及时解决麻竹种植管理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推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提高亩(株)产量,有效促进麻竹增产、农民增收。
英德麻竹笋深受消费者青睐。
“按照传统方法,一亩山地种麻竹30多棵,由于种植过密,反而产量不高,现在改为种植18至20棵,合理密植;在肥料选用方面也以大剂基肥为主,有效提高了麻竹笋的产量。”英德市农业农村局相关技术人员介绍道,过去一亩麻竹年产量只有1000多斤,现在最高产量可达到5000多斤。
加快推进示范基地建设,英德市还在西牛镇小湾塘面组建设麻竹种植机械化示范基地,开展高效高产及种植机械化示范试点,对示范点亩产、品质进行测算,以点带面,全面提升麻竹种植水平。
提高麻竹笋附加值 助力实现百亿产业
在做好麻竹笋产业规划的基础上,英德推行笋产业“大集中、小分散”布局,通过以工带农,深化笋产品精深加工,把农产品变成工业品,利用科技力量,研究新产品,树立新零售思维,将小产品做成大产业,实现企业和笋农双赢。
目前,英德全市现有麻竹笋企业(合作社)131家,麻竹笋粗加工及收购点429个,共引进龙头企业3家,成功培育本土麻竹笋龙头企业11家。
英德以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镇域产业园平台建设为抓手,重点扶持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大力培育“麻竹笋+”预制菜产业,研发出竹叶茶、竹精油等产品和“笋+鱼”“笋+清远鸡”等预制菜。
全市麻竹笋初加工率达80%以上。
目前,全市麻竹笋初加工率达80%以上,精深加工年产值达8亿元,其中即食笋加工年产值约4.6亿元。据清远海关统计,日本市场上超五成竹笋来自清远,其中笋干产品占比达到95%以上。近三年,从清远地区出口麻竹笋及其制品达1083批次,货值6.1亿元人民币。
即食笋加工年产值约4.6亿元。
英德市同样注重麻竹笋的品牌建设,引导当地企业内强素质、外强能力,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建设初精加工设施,以提升其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能力,努力提高麻竹笋的附加值,把麻竹笋生产打造成为当地最具实力的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于:南方+记者 焦莹
通讯员 黄振生 刘海军 徐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