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英德、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日前,中国共产党英德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英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英德实践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结合英德自身实际,《实施意见》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精准描绘,是英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未来发展的一次深刻思考与全面规划,它凝聚了全市上下的智慧与力量,彰显英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坚定信念与昂扬斗志。
《实施意见》明确提到,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层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英德未来将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英德实践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英德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铺开改革大幕。英德市聚焦13个专题44个具体课题,研究制定市领导牵头开展专题调研的具体方案,为《实施意见》的起草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会同39个市直单位开展《实施意见》起草工作,形成英德本级《实施意见》稿。
此次通过的《实施意见》分三大板块,共13个部分、47条,提出300多项改革任务。第一部分为总论板块,第二至十二部分为分论板块,第十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实施意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英德实践这个主题,结合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清远市委、英德市委工作安排,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全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系统部署。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9年,英德将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建设美丽英德、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英德、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到2035年,英德将推动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实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与全国、全省一道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确立,为英德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市人民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改革画卷。
在《实施意见》中,英德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一环。这一战略定位,不仅体现英德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刻认识,也彰显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开放姿态与进取精神。
未来,英德将积极对接“湾区通”工程,推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探索对接“湾区标准”、“湾区认证”、“湾区社保通”等,不断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民生融合体制机制。同时,还将健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机制,优化推进英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深化广清对口帮扶英德协作机制,推动广州和英德在产业、招商、创新、市场、人才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英德将建立健全融湾入珠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辖区高速、高铁、国道、省道、北江航道等立体化交通网络,提升英德市与大湾区城市路网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局,也将为英德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与大湾区的深度融合,英德能够更好地吸收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实施意见》聚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等6个方面作出改革部署,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是英德改革的重要一环。《实施意见》围绕“三个集中”,健全央企、省属国企来英投资发展机制,推动国有资产的盘活与重组,形成一批板块清晰、主业突出、产业领先的骨干企业。同时,积极探索设立“产业基金”,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县域商业综合体、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等基础设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的市场环境。此外,还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为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为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意见》提出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求,同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留白”机制,为重大项目预留空间,并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此外,还需加快培育内需体系,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并围绕休闲度假、康养旅居、特色美食等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以及完善一批县域商业综合体、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健全农村电商及物流配送体系,以挖掘城乡消费潜力。
聚焦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更是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实施意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健全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机制,建立“链式改造”机制,做强水泥、钢铁、玻璃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机械装备制造、美妆为重点的“3+1”现代产业集群。同时,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数据资源的高效合规利用,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工业产业“十百千”培育计划,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推动投向制造业资金、土地、金融、人才等要素形成“硬指标”约束。同时,优化园区管理体制,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为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服务业作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意见》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现代物流、电商、商务等服务业标准体系;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活服务经营主体“上云用数赋智”,为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实施意见》还注重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的完善。通过加快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和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和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机制的健全,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完善对外贸易政策支持体系和落实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有力保障。
比如,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积极布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通用航空、低空经济、自动驾驶,建立健全等级公路、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快石门台饮用水工程项目(二期)建设,认真谋划好黄茅峡水利工程、连江(英德)灌区项目建设。
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实施意见》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实施意见》明确落实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健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提出各地立足自身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发展等多元化路径,推动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差异化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重点项目推进,确保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同时,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探索扁平化管理体制,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比如,推进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飞地经济”,发展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持续推动国能清远电厂二期、鸿泰玻璃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支持浛洸镇等有条件的中心镇建设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等方面。
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同时,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机制,创新乡村建设管理运营模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持续做好农产品“土特产”文章,推动英德红茶往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麻竹笋往工业化方向建链延链补链。
《实施意见》还提出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探索联建房、集中式住宅、农民公寓等多种保障方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大力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存量土地盘活利用;落实工商业用地使用权延期和到期后续期政策。
《实施意见》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的实施,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为全面创新注入强劲动力,共同筑就创新高地。
在教育领域改革方面,《实施意见》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等关键环节,引领教育强市建设;为减轻教师负担,实施“还师于教”十条措施,让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完善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教育制度,全力打造“研学之城”;创新“银龄讲学计划”、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等改革举措;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加快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浈阳学校、高塘区域新建高中等项目建设;健全学前教育和特色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
在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方面,加快创建为国家创新型县(市);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通过加大研发投入、组建创新联合体等方式,鼓励“先用后转”模式,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发挥学校、企业、人才工程等主体作用,培养造就各类人才;不断创新引才用才机制,让“柔性引才”、“团队式”引才成为新趋势;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
《实施方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从完善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4个方面作出改革部署。
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服务体系;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完善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实施方案》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围绕群众的就业、住房、医疗等民生问题,加大改革力度,让广大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而值得关注的“一老一小”问题,直接关系到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实施方案》对此也作出相关部署。
其中,“一老”方面,健全县级公建民营特困养老机构运营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模式。同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并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一小”方面,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示范性普惠托育网络,支持用人单位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拓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规范家庭托育点发展。
英德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罗家裕、邓锦炎
编审:邓锦炎
编审:万山河、罗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