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英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英德贡献,必须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决破除“去工业化”的错误思想,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上再发力,在寻找新兴转型产业上求突破,推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坚持工业产业提质增效。英德当前产业以“两水一钢”(水泥、水电、钢铁)等传统产业为主,近年来海螺水泥、台泥水泥、粤华铸造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即使厂区位于英德市区周边也丝毫不见浓烟滚滚、泥土飞扬等情况,企业产出效益位于英德甚至清远前列。同时,化工产业也是英德的特色产业,在省认定的26个化工园区中,英德占3个,属于稀缺资源。英德要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巩固现有产业优势,坚决防止出现传统企业一关了之的错误行为,积极引导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质增效,同时发挥英德矿产、航运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共建产业链、贯通上下游、构建产业集群,夯实英德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围绕强链、补链、延链,建强高新区、广德园等重大产业平台,做大做强产业集群。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本地企业特别是在英德投资量大的支柱企业,让有限的资源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亩产论英雄”和要素配置对企业的倒逼作用,依法依规快速处置僵尸企业、闲置用地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严厉打击企业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提升工业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推进现代农业。英德是农业大市,农产品丰富,红茶、麻竹笋、清远鸡、丝苗米、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颇具规模,现有红茶种植面积17.0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超57亿元;麻竹笋种植面积62万亩,产业总产值超过33亿元,但也面临农产品产业链不长、优质不优价等困境。要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必须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坚持系统思维,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打造英德红茶、麻竹笋百亿级农业产业为着力点,坚决跳出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农产品产值的误区,以工业化思维统筹推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带动农业由大到强。麻竹笋产业要以“麻竹笋+鱼”“麻竹笋+清远鸡”等“笋+”为突破点,大力发展高端预制菜,按照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规划建设麻竹笋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化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英德红茶产业要以打开英德红茶价格天花板为突破,以推动产业规范化发展为关键,细化行业生产、销售、包装等环节的行业标准,建立梯度售价标准,建全种茶、制茶、赏茶、喝茶、茶产品精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英德红茶品牌价值。
三是坚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英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电子商务发展快速,被评为“国家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农村电商和产销对接典型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金融业、第三方物流、售后服务等发展起步。必须坚持服务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转,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积极谋划仓储物流园建设,健全农业生产社会性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要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体系,把英德打造成为清远南部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排头兵。
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必须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主体的兴衰、市场要素的聚集、发展动力的强弱。必 须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筑巢引凤”的生命工程来抓,坚持将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三项制度”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主抓手,着力在转观念、提服务上下功夫,积极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以营商环境之“优”促进经济发展之“优”。
一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本质是提升服务水平。英德坚持把市场主体作为第一信号,围绕政务服务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打造审批事项更少、办事效率更高、投资环境更优、企业获得感更强的政务服务环境。在全市大力推行首接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否决报告制等优化政务营商环境“三项制度”,由第一个负责接待人员全程跟踪办理企业和群众申办事项,并严格按照法定时限或承诺时限办理,要求对企业或群众申请办理的事项予以否决时,必须向上一级领导报告,着力解决工作中重视不够、推诿扯皮、办而不结、协作不畅、随意决策等问题,优化政务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反映强烈的用地审批慢等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用地“规模、指标、控规、征拆”全流程改革,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实行市领导挂点联系服务重点企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项目建设现场会,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牢固树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政绩”的理念,有序推动“未批先建”、插花地“卡点”等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破解严重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助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
二是打造公平公正诚信的法治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诚信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大力弘扬契约精神,强化“诚信招商、诚信待商、诚信留商”理念,政府带头兑现承诺,营造尊商、爱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时刻谨记政府与企业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全面规范政府和企业合同签订,政府部门带头履行合同规定义务,推动企业和地方互利共赢。坚持公平公正对待企业,不断健全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拍挂制度机制,所有项目都按照“同等条件下价低者得、同等价格下服务质量高者得”的原则确定承建企业。坚持依法办事、以制度办事,坚决破除凡事要“打招呼”“找熟人”的陋习,打造“办事靠制度不靠人情,解决问题靠法治不靠关系”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是打造风清气正的的政治环境。政治生态对营商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广泛的、深远的,政治生态好,营商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好转。必须聚焦营商环境中的不正之风,下重拳、出实招、求实效,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树立鲜明的用人选人导向,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产业发展、工业园规划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职业技术人才。坚持亲而有度、清而有为,规范政商交流交往,积极搭建政商沟通平台,建立政商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违规吃喝专项整治,打造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