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粤北英德,甘薯种植产业迎来了丰收。
在大站镇薯香基地,一台灭秧机和一台甘薯收获机正在忙碌地穿梭作业。随着机器轰鸣,甘薯茎秆和叶片被迅速打碎还田,一条条肥美的甘薯随之破土而出,农户们利索地捡拾、装筐,现场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得益于以大站镇薯香基地负责人谢国贤为代表的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的带动,英德甘薯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已初步形成,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24年,英德甘薯种植面积超过2.2万亩,产量达到2.6万吨,产值将超过1亿元。
近年来,英德通过实施“雁归计划”、举办“英州杯”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一站一地一园”等多项创新举措,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就业,成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带动乡村产业可持续性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谢国贤在操作农机收红薯。
“一站一地一园”助力乡土人才破土而出
共享办公室、带货直播间、创业成果展示馆……走进位于英德市旧工商大楼“一站一地一园”,即英德市乡村振兴人才驿站、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市农村电商产业园,崭新现代的办公空间、充满活力的创客群体、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产品,都与“旧”字毫不相关,这里已然被打造成了集“引才、育才、就业、创业、融资、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服务平台,成为了英德返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摇篮”。
二楼英德市山行纪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是基地的标杆企业之一。全国乡村名品博览会电商顾问、农业农村部农民教育培训入库讲师、省农业农村厅农村乡土专家……该公司墙上和桌上摆满其负责人张邦健的荣誉证书和成果介绍。从四年前返乡到现在,张邦健已然成为返乡以电商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优秀青年代表。
“从2020年入驻至今,我们是看着他们成长壮大的。”基地主管张金倩介绍,现在入驻基地的企业有22家,标杆企业有7家,基地可以为入驻企业提供共享办公空间、直播间和法律、财税等方面的服务,很多企业都是在基地成长起来的。
张邦健通过电商直播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促使“山里货”转型成为市场争相追捧的“抢手货”,打通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他的公司累计为50多个地区的农特产品提供电商服务和品牌设计服务,推动粤北干货畅销全国,带来经济收益达8000万元。他还积极投身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工作,带动了50多人一起创业,提供就业岗位超千个,培育农村青年超5000人。
“基地不仅无偿给我们提供办公场所,让公司有了注册地址,还为我们提供创业辅导,让公司方向更明确、发展得更顺利,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人脉、眼界。”张邦健说,通过基地推介和悉心辅导,其参加了广东省农村创业大赛并获得二等奖。
近年来,英德实现“一站一地一园”“两套人马,三块牌子”共建共融,强化人才综合服务,全力打造常态化、规范化、特色化运营的集政策宣传、资源统筹、培训培养、项目对接、活动承办、业务代办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留在英德提供有力保障。
李雪艳创建的广东木光子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入驻基地的企业之一。现在,不仅她创办的公司是标杆企业,她本人也是英德市人才驿站的负责人。能在家乡闯出一片天地,得益于刚回来时在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工作3年的工作经验,这让她对家乡的产业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资讯和资源。李雪艳说:“人才驿站服务我茁壮成长发展,如今作为人才驿站的运营负责人,我心怀感恩,将带领团队充分发挥人才驿站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务人才的作用,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赋能乡村振兴。”
李雪艳直播卖货。
如今,通过三个平台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英德市初步形成了人才引进、项目孵化和创业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支持体系。目前,成功孵化82个项目,培育出君泓兰花、链嘉乡、满园红火龙果、广九食品、果然居、山行纪等多家优质企业,其中广九食品、君泓兰花等2家企业被评为“清远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每年新增创业人数约100人,带动就业600人以上。
健全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支撑返乡青年创业茁壮成长
2024年12月10日晚,英德“创业集市”在“一园一站一基地”成功试业。“有创业导师指导,有创业产品展销,还能品鉴美味地道的产品,很有意思,希望以后能多办这样的集市活动。”这是现场众多创业者的心声。
这次活动通过“创业项目+专家点评”“创业产品+产销对接”“专家团队+政策咨询”“美食品鉴+技艺展示”的形式,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创客为中心,紧密结合英德市创业企业需求开展。同时,活动还结合企业需求,邀请相关法务、财税、金融、人力资源等领域专家,为企业提供面对面咨询服务,有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英德“创业集市”的试业,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开展资源置换、洽谈项目合作、探讨创业趋势、互释创业困惑、分享创业经验的良好空间。英德市耕耘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原鹏在“创业集市”摆摊,向创客们介绍他的产品。从一张白纸的返乡青年到如今的省级劳模、茶企负责人,他创业已然有所成就。王原鹏坦言,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多像他一样的青年创业者成长空间和发展环境,以及较强的获得感和职业荣誉感,是鼓励他们一直向前的动力。
据悉,英德已初步建立起覆盖财政奖补、金融服务和创业服务的政策支持体系,有力推动创业发展。在财政奖补方面,严格落实创业租金、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业培训、小微企业社保补贴补助等在内的9项支持政策。2024年,共受理发放各类就业创业补贴914.46万元。
在金融服务方面,积极开辟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金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低利率、长周期的创业担保贷款与创业小额贴息贷款,自2020年至2024年,已累计为275家创业企业发放专项贷款9324万元,助力解决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融资难题。
在服务机制方面,通过建立常态化走访机制,开展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千企行”活动,定期深入创业企业,及时了解并协调解决企业和人才在项目落地、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定期举办技能培训、人才沙龙等活动;开展业务代办等服务;发放英德市人才服务卡、建立人才服务商家联盟,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保障,助力创业项目顺利实施。
打造“英州杯”创新创业大赛品牌
为返乡青年圆梦插上翅膀
不久前,清远市“百千万工程”优秀基层人才库打擂比选总决赛圆满结束,英德市共选送47名选手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37名选手脱颖而出,成功入库,入库人数位列清远全市8个县(市、区)首位。其中,创新创业人才赛道中的5名入选人才,有4名曾在“英州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正是因为家乡提供了充足的施展才华的空间,成玉莲才成为此次入库的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代表之一。2014年,成玉莲返乡创业,与家人一起创办了广九食品有限公司,推动九龙镇大豆种植面积从600亩增加至8600亩,带动了150户农民参与大豆的种植。同时,引进现代化的巴氏杀菌包装、冷链运输的保鲜技术,成功将九龙豆腐推向粤港澳大湾区及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2022年是成玉莲创业之路的分水岭,彼时她参加了英德市“英州杯”创业创新大赛,并获得大赛第一名。“参加大赛不仅让我得到30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在专家评审和导师的指导帮助下,我们的商业模式也进一步完善,项目运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思路进一步拓宽。”成玉莲介绍,此次赛后,她获得了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例如参加英德举办的一些高校的能力提升班和国家、省市各级的创业大赛,多次获奖也让其创业格局进一步打开。
2024年初,借着当地全力打造省级研学标杆城市的东风,成玉莲创建了广九豆工坊,开设了12门研学课程,打造豆文化研学之旅,仅上半年就吸引超4万人到豆工坊研学体验。广九豆工坊能够进入研学旅游“赛道”,正因2023年参加的一次省级大赛。“赛前培训中听了许多创业者的故事,我受到很大启发,便萌生了发展研学产业的想法。”
成玉莲在广九豆工坊制作豆腐。
从过去上台就紧张得不会说话,到现在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应对自如,如今的成玉莲还从近5万名学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代表清远出征“创青春”广东“百千万工程”兴乡青年创业大赛决赛的3名青年之一,角逐500万元兴乡资金。过去一年,广九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清远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产品线已扩展至35种豆制品,年产量达到9500吨,年营业额突破2000万元。
据了解,从2016年起,英德市连续举办了9届创业创新大赛,通过“以赛助创、以赛促引、以赛聚才”的方式,累计评选出链嘉乡桑叶菜、广九豆腐、山行纪电商、薯香基地等近百个优质创业项目,直接带动就业超2000人,并培养了李雪艳、成玉莲、王原鹏等40多名优秀创业人才。
大赛能给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带来什么?一方面,大赛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交流平台,通过项目路演、创业展示等环节,帮助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广泛关注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柔性引进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南粤优秀教师封智勇等省内外高层次创业导师,通过专家评审和导师指导,为参赛者提供精准服务,帮助他们完善商业模式、提升项目运营能力。此外,大赛还注重资源对接与政策落实,为优秀项目匹配产销渠道、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确保项目能扎根成长。
英德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链接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学校等优质资源,在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市场拓展等方面为参赛项目提供深度辅导,跟踪优秀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特别是与红茶、麻竹笋等两大百亿产业相关的项目,常态化提供创业导师辅导,持续支持技术研究与经营推广。
如今,该赛事已成为清远乃至粤北地区具有品牌特色的创新创业平台,在营造创业氛围、整合资源和激励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南方+记者 焦莹
通讯员 英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