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解读回应 > 回应关切
分享到:
政府工作报告
  • 2023-04-19 09:55
  • 来源: 英德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

——2023年3月16日在英德市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英德市人民政府市长 林明晓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英德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特别是遭受北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与疫情叠加交织的严重冲击,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及省、清远市和市委工作要求,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成功应对抗洪灾、防疫情、稳经济大战大考,实现了本届政府的良好开局。

    ——全力以赴抗洪抢险救灾复产。2022年我市遭遇历史性的“龙舟水”和北江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全市约40万人受灾。面对雨情急、水情险、汛情猛的形势,我们果断启动防汛一级响应,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4.2万人次,实现了“零伤亡”目标。全力做好灾后重建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以最快速度全面恢复受灾群众用水、用电,全倒户、严损户住房重建修缮完工率均达100%,“5路11桥”[1]在最短时间恢复通车,1200余项受灾项目恢复重建。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发展大盘。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沉着应对、精准施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市场主体稳步增长。2022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5.2亿元,同比增长1.7%,增幅在清远市南部地区领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8.3亿元,增长12.1%,居清远各县(市、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7亿元,增长6.3%,居清远各县(市、区)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2亿元,增长15.4%,居清远各县(市、区)第一;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居清远市前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5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12334户,增长13.8%,新增“小升规”26家、“个转企”31家,3家企业入围广东制造业500强。

    ——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我们全面落实国家、省、清远市最新防控政策,以坚定的政治站位、坚毅的态度决心,接连战胜“07·10”“10·28”“11·27”等本土疫情,同时有效保障省运会英德赛区第一阶段赛事圆满完赛,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成果。派出1914名医务人员、流调人员全力支援广州、清远等兄弟地区疫情处置,圆满完成重点地区风险人员分流隔离任务。扎实做好医疗救治和疫苗接种工作,确保疫情防控转段平稳有序,最大程度保护英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坚持以科学之策应对非常之事,以精准之措应对非常之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聚力抓好实体经济,展现稳中向好的“英德韧劲”。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狠抓工业企业匹配度提升,完成工业投资87.1亿元,增长93.9%,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分别增长490.2%、23.9%。推动水泥、钢铁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完成工业技改投资9.8亿元。广康生化IPO申请获深交所审核通过。高新区、广德园合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26.7%,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76%。项目建设加速推进。38个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71.6亿元,超出年度计划37.9个百分点,国能清远电厂、华电分布式能源站等16个省、清远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广晟新材异地搬迁升级改造、稀美钽铌金属新材料、佳纳动力电池材料及钴产品(一期)等项目顺利投产。获批建设用地1027.2亩,收储土地2474亩,出让工业用地978亩。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累计建设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3家,获批筹建英德红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德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国家级认定,麻竹笋产业园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库重点推荐名单。现有茶园面积17.5万亩,综合产值60亿元;麻竹笋种植面积65万亩,综合产值40亿元。奥园英德巧克力王国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清远英德红茶体验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孵化跨境电商企业2家,实现零的突破。

    (二)聚力改革开放创新,积蓄高质量发展的“英德势能”。重点改革落地见效。建立覆盖26个部门、312个事项的行政审批容缺受理制度,实施150条优化营商环境措施,在广清营商环境一体化考核中排名清远市第一,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百强县。连樟样板区“三块地”改革[2]完成一批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完成市土地开发储备局、市投资审核中心体制改革。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主动对接“双区”,打造多元化招商引资活动平台,创新“跑腿”服务机制,强力开展招商引资,新引进项目92个、计划总投资13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80亿元的天堂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签约,总投资56亿元的广州建筑(英德)绿色建筑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新增动工项目38个,新增竣工项目32个。科技创新活力迸发。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69家企业被纳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库,金正大农业研究院成为英德首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120人,新增广东省博士工作站1个。科技成果获奖数在清远市排名第一。

    (三)聚力改善城乡面貌,做好城乡融合发展的“英德文章”。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白石窑枢纽船闸工程有序推进。国道358线英城至大湾段改建工程动工建设,省道292线延长线一级公路新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9.4亿元,供水、交通两用的观音山第二隧道实现贯通。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402个。新增光纤通达自然村274个,新建4G基站543个、5G基站516个。东岸北片区排涝站升级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3]划定,确定耕地保有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全力创建文明城市,完成5个老旧小区改造和170条背街内巷整治,完成浈阳湖、仙水东湖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市区智能停车项目(一期)投入使用,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持续扩大,城乡生活垃圾全部集中转运至清远实行无害化处理。乡村振兴更具示范。持续加大“三农”投入,财政支出达33亿元。新增高标准农田6.4万亩,垦造水田3517亩,复耕撂荒耕地4.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8.5万亩,产量19.2万吨。连樟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连樟样板区”“西乡月”两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基本建成。浛洸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累计建成“四小园”[4]1.15万个,新建“四好农村路”67公里,累计创建美丽乡村3410个,全部乡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英红镇、浛洸镇、大洞镇、九龙镇成功创建示范圩镇。

    (四)聚力推动绿色发展,绘就天蓝水绿山青的“英德画卷”。生态屏障高效构建。全面推行林长制,创新“三长[5]联动”护林新模式和“一长三员”[6]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完成高质量水源林人工造林1800亩、新造林抚育1000亩。连樟村获评广东省林长绿美园,水边河碧道获评广东“最生态”碧道。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大力推进涉VOCs排放企业分级管控和深度治理,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5%。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565座,完成3387个农村污水治理,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基本完成高丰围、门洞村牛场、鸡场旧矿点生态修复,完成望埠镇蓢新狮子山水泥用灰岩矿治理复绿。“双碳”工作稳步推进。新动工光伏项目19个,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时。累计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281台,公共充电桩实现镇街全覆盖。因地制宜利用51.8万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经济林总产值10.7亿元。

    (五)聚力破解急难愁盼,写好增进民生福祉的“英德答卷”。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支出7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8%。十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一期)如期通水。市第九小学、利民实验幼儿园顺利开学,完成黄花镇中心小学、沙口镇冬瓜铺幼儿园等学校改扩建,新增公办学位4230个。组建以市第七小学为龙头的教育集团,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迈出新步伐。完成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等5个医疗卫生项目建设,市人民医院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三年保持在B级以上,市第二人民医院创建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健康促进县,蝉联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全面完成省运会英德场馆升级改造。青塘遗址、岩山寨遗址列入“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社会保障坚强有力。持续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新增就业9053人。社保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困难群众救助和保障标准稳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分配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留存资金1.56亿元,惠及群众16.4万人。发放城镇住房保障租赁补贴514户。完成英西北区域性敬老院建设。社工服务站实现镇街全覆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任务,实现“五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走深走实,刑事治安警情下降26.6%,为电诈受害群众挽回损失362.4万元。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建3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7%、34.1%,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保持平稳。

     一年来,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全力以赴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各项工作,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扎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监察监督,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监督,认真抓好国务院大督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办理各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386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35起,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国防动员、双拥、民兵预备役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工作持续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统计、外事侨务、地方志、人防、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2022年,成绩殊为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共同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在防汛救灾和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以李鼎新同志为代表的广大党员干部闻令而动、向险而行,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消防指战员、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冲锋在前、并肩作战,上级单位、兄弟县区、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慷慨解囊,百万英德市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强保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向驻英部队和各驻英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英德改革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2022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稳定增长压力较大,外部环境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部分行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仍较为困难,投资和消费增长动力偏弱。二是产业发展水平仍不高,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偏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够快。三是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绿色发展模式尚未形成,农业精深加工、现代化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四是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还有差距,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信访维稳存在薄弱环节。五是一些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服务效能不够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持续改进,不负人民重托。

    二、202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市委工作部署,今年定为“招商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及全国两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清远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二次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讲政治、拼经济、惠民生”,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稳预期、稳信心、抓落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在新征程上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英德路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实现今年的目标任务,重点做到“九个坚定不移”:

    (一)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工业强市”之路,加快打造清远绿色工业发展主战场

    树立制造业当家的鲜明导向,紧紧抓住产业项目、工业投资、产业平台,推动工业提质扩量增效。

    一是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聚力打造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集群。推动国能清远电厂一期工程、华电分布式能源站竣工投产,加快国能清远电厂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佳纳、广晟、稀美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延长产业链条,着力打造5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加快万洋众创城(二期)等项目建设,推动美妆日化、时尚产业集聚发展。抢抓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广州建筑(英德)绿色建筑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前瞻布局储能、氢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天堂山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和华电浛洸280兆瓦农光渔光互补等项目建设。

    二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提质增效和延链强链双向发力,持续推进工业企业匹配度提升,支持广康生化上市融资、增资扩股。支持海螺、台泥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水泥产业集群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引导钢铁、玻璃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实施工业技改项目60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亿元以上。抓好化工园区封闭式管理和安全整治提升,推动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严格按照“只减不增”原则,清理整治一批“小散乱污”企业和落后产能项目,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2100亩以上。

    三是加快推动重大平台做大做强。坚持“筑巢引凤”和“亩均论英雄”,把高新区、广德园打造成为深度参与广清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以国家级高新区标准打造英德高新区,推进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完成英红污水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工业项目、化工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建强工业发展主阵地,力争高新区完成工业固投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深化英德、黄埔两地合作,推动广德园中南片区加快开发和顺英大道(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拓展合作空间。全力推动广东现代制鞋产业园项目落地建设,着力打造承接制鞋产业转移平台。做大做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优化资本布局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产业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集中,积极参与引领矿产、林业、农业、河砂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让国资国企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坚定不移壮大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坚持把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有机结合起来,打好稳增长、扩投资、促消费组合拳,巩固经济稳中向好态势。

    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招商年”工作部署,常态化开展领导带队外出招商、引荐客商,深化以商招商、专班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开展吸引英商回乡投资创业活动,招引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成长型企业和符合“安全、环保、效益”三条底线的优质项目,力争引进项目60个、总投资180亿元以上。完善“跑腿”服务机制,探索“预约办+上门办”“承诺办+容缺办”“拿地即开工”等模式,力促新开工项目30个以上。建立健全以项目落地建设实绩为导向的招商引资考核制度,营造“人人都是招商大使、事事都是招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快扩大有效投资。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导向,谋划、储备、建设一批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三级重点项目48个,年度计划投资97亿元以上。坚持“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把土地、资金、能耗等要素向重大项目倾斜,推动20个在建项目竣工投产、18个投产企业上规达产,加快推进水边温泉度假区、女足基地升级改造等项目建设及北江旅游资源开发。紧盯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长期贷款等,结合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市政和园区短板弱项精准谋划项目,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大盘子”,同时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沉浸式消费、体验式消费,加大餐饮、文旅、养老、育幼等服务消费促进力度,提振明珠广场、合地广场、新天地等重点商圈活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优势,完善冷链物流配送网络,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新零售,主动参与清远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分类处置、妥善化解问题楼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

    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优化营商环境,畅通要素资源流动,强化创新驱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是以改革赋能发展。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7],大力推进首接负责制、否决报告制、限时办结制“三项制度”,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延续优化助企纾困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更多关联性强、办事需求量大的跨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镇街财政体制绩效评估监督体系,严格财政投资项目审核,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特别是诚信政府建设,推动解决一批涉财政、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

    二是以开放促进发展。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双区”、三大平台建设和广清一体化,配合加快广清永高铁九龙站前期工作,同步谋划布局周边产业。深度参与北江经济带规划建设,完成北江航道扩能升级白石窑枢纽船闸工程建设,稳妥推进连江航运枢纽闸坝安全隐患治理,推动广东省航道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一期)工程动工建设。用足用好自贸协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卓佳、佳美达、时代、月亮等外贸型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承接更多海外订单,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

    三是以创新引领发展。启动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工作,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柔性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才40人以上。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以上。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申报省、清远市级科技计划项目60项以上。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品牌兴市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浓厚氛围。

    (四)坚定不移狠抓“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着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发挥特色产业优势,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推动英德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一是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新增建设高标准农田3.2万亩,垦造水田3000亩以上。推动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持续深化节粮减损工作,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强水稻、玉米、清远鸡、茶叶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推广良种良法,促进种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以工业化、系统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两大产业创百亿产值,促进清远鸡、丝苗米、肉鸽、水产等产业提质发展,新增茶叶种植面积4800亩,力争新增麻竹笋种植面积20万亩。依托英德红茶、连樟村果菜茶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高质量建设麻竹笋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西牛麻竹笋、东华肉鸽、石牯塘预制菜、九龙豆制品镇域产业园创建工作,形成国家级、省级、镇域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格局。强化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广东省农业第一大县。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家以上。

    三是深化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加快补齐乡村道路短板。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美丽乡村2025”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7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力建成“茶叶世界”“英西峰林”乡村振兴示范带,规划打造“红茶小镇”“锦潭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形成“1+6+12”[8]乡村振兴示范带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五)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厚植绿美英德亮丽底色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筑牢北部生态屏障。

    一是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面落实绿美广东、绿美清远生态建设部署,压实林长增绿、扩绿、管绿责任,持续推进英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积极配合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精心养护古树名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科学开展林分改造、林相改善,因地制宜推进桉树林更新改造,增加常绿阔叶林种植,完成人工造林2000亩、低质低效林分改造8851亩、封山育林3040亩、新造林抚育1800亩、森林抚育22600亩。依法依规清理整改小水电20座。常态化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快推进芋合茏等旧矿点生态修复,完成稀土矿旧矿点修复治理1200亩。保持打击盗采稀土矿、非法转移倾倒固废、“两违”[9]问题的高压态势,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二是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治理,抓好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污染防控,推动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稳定保持95%以上。深入落实河湖长制,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等行动,动态清零“四乱”问题,启动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强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妥善做好老虎岩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续工作,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巩固拓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成果,推动实现长效治理、长效保护。

    三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及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鼓励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升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减污减排能效。支持本土企业布局屋顶光伏、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建筑等领域,培育低碳零碳负碳新业态新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产业。探索建立碳排放、污染排放等付费机制,积极参与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乡镇扩面延伸,让绿色生活蔚然成风。

    (六)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着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一是改善城市面貌。不断优化市区路网结构,打通洋塘北路等“断头路”,持续开展市区道路沥青改造和人行道改造。推进环境基础设施提级增效,加快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和老旧污水管网改造提升,加快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和融合应用,新建5G基站358个。优化公共充换电设施布局,新建一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充电堆。继续改造大站镇站前路、三角塘片区等5个老旧小区,“见缝插绿”打造一批口袋公园,以最小成本实现“旧貌换新颜”。

    二是强化城乡治理。积极配合做好省运会后半程各项工作,助力省运会圆满闭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常态长效开展“门前三包”[10],整治“六乱”[11]、“三线”[12]等问题,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积极解决“停车难”问题,全面完成智能停车项目,投入使用5000个停车位。加强城乡路灯、亮化设施的巡查、维修、除险,提高亮灯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保护传承好历史文脉,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引导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促进城乡融合。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优化“一核一区两中心”[13]城市发展布局,以英城为核心,辐射带动大站、英红、望埠,加快打造一江两岸城市格局,拉大城市框架;支持东华、浛洸打造综合型中心城镇,引领带动英东、英西片区建设。高质量开展小城镇品质提升工作,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全力推进连樟样板区改革试验和浛洸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中心镇试点工作,深化“三块地”改革,破解宅基地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的深层次问题,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总结推广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连樟经验”“英德样板”。

    (七)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人民福祉

    紧紧扭住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一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保持民生支出强度,扎实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举全市之力推进市区石门台饮用水工程(二期),着力破解行政许可、用地审批等难题,确保年内全面建成。推动省道292线延长线一级公路新建工程和观音山第二隧道连接线建成通车,力争国道358线英城至浛洸段改建工程完成路基工程的60%。统筹推进北江防洪体系建设,启动江湾至白沙段防洪堤堤路结合改造工程,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小型水库除险加固、62座漫水桥和乡村危旧桥梁改建。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域谋划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二是着力办好优质教育。探索推广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市职校迁至原东华中学及旧址改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项目。新建九龙镇第二中心幼儿园、浛洸镇第二幼儿园,力争完成9所公办幼儿园提升改造和3所中学宿舍楼新建扩建,新增学前教育学位54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100个。实施教育改革提质工程,推动英德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并入英德中学,稳步推进小规模教学点撤并,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课堂改革,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认真落实好“双减”[14]政策,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提升卫健服务能力。认真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工作,落实“乙类乙管”要求,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增加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等医疗机构ICU床位及配套设备,着力保健康、防重症。持续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大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和市妇幼保健院创“二甲”专科医院,完善英红、黎溪等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做实做细分级诊疗。深入开展健康英德建设,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四是持续强化社会保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500人以上。持续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用好连樟村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推动“三项工程”[15]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扎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社保扩面征缴力度,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健全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低保、重点人群、重点家庭等特殊群体帮扶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积极建设示范性托育机构,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完成一批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养老服务。

    (八)坚定不移防风险保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英德

    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力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把安全贯穿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一是坚决防范化解社会治安风险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聚焦“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领域重拳出击,依法严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推进“一标三实”[16]和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对各类风险实现动态感知、实时预警。深化派出所“一镇一街一所”和“两队一室”[17]改革,探索勤务机制改革,提高见警率、威慑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二是坚决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深入推进维护政治安全专项行动,严防意识形态风险。坚持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18],持续抓好道路交通、工矿商贸、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决扭转道路交通安全严峻形势,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加强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救援队伍建设,推动市消防指挥中心建成投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正常市场秩序。

    三是坚决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综合网格信息系统、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深化“两化”“两员”[19]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支持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慈善事业融合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人民调解工作,全面防范化解涉众型矛盾,及时化解农村、邻里、家庭和劳资等纠纷,最大限度将矛盾吸附在本地、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此外,我们将一如既往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抓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在双拥共建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支持工会、妇联、科协、共青团、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红十字、人防、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九)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深化自我革命,推动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一是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心怀“国之大者”谋划推动英德发展,确保各项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二是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强化审计、统计监督。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复议和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20],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逐步实现信息共享长效化、案件移送程序化、执法司法规范化。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权力规范透明运行。

    三是始终坚持务实勤政。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领导干部带头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一线掌握情况、形成决策,在一线厚植为民情怀、转变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把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持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一线锻炼识别干部,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四是始终坚持廉洁从政。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加强重点领域、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持续为基层减负。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科学规划投资计划和财务预算,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财力和资源集中到抓当前、打基础、利长远上。

各位代表!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扎扎实实办好英德的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英德新篇章,为广东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5路11桥:是指2022年汛期被洪水冲断的道路和桥梁,具体包括S382线、S526线、X379线、X367线、Y176线共5条道路;Y660线石角桥、Y758线松柏桥、Y934线黄竹廊桥、Y745线大坪桥、C820线朱屋桥、CW26线横坑桥、C822线白颈坑桥、CB50线白沙岭桥、CC15线溪唇桥、S382线楼下桥、S382线大汾桥等11座桥梁。

2.“三块地”改革:农村承包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3.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3种类型空间所对应的区域,以及分别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3条控制线。

4.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

5.三长:“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

6.一长三员: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

7.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8.1+6+12:1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6条市(县)级乡村振兴示范带+12条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9.两违: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建筑。

10.门前三包:责任主体对责任区域内的卫生、绿化和秩序承担管理和维护责任。

11.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拉乱挂、乱贴乱写乱画、乱扔乱吐。

12.三线:电力线、通信线、有线电视线。

13.一核一区两中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连江口镇、黎溪镇、下石太镇为样板区,以东华镇、浛洸镇为副中心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14.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

15.三项工程:“粤菜师傅”工程、“广东技工”工程、“南粤家政”工程。

16.一标三实: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和实有单位。

17.两队一室: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综合指挥室。

18.三管三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

19.“两化”“两员”:“网格化+信息化”“网格员+信息员”。

20.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英德市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

序号

实事名称

具体工作内容

1

提高英德市石门台饮用水供水保障水平。

1.完成石门台河调节库容为2200万立方米的石门台水库的立项、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并正式开工建设。

2.完成水头虎石水陂头的拦水坝主体工程建设。

2

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水平。

城乡低保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92元、348元提高到712元、365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低保标准的1.6倍,集中供养孤儿从每人每月1949元提高到2017元,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313元提高到135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88元、252元提高到195元、261元。

3

深入推进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完成47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其中无障碍改造17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300户)。

2.完成10个村(居)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

4

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1.继续开展国道G358线建设,完成英城至浛洸段改建工程路基合同工程量的60%。

2.完成观音山第二隧道及连接线工程;完成旧观音山隧道防火材料喷涂、洞门装饰等工程建设。

5

建立健全职工门诊共济保障机制。

完成职工医保个人账户改革工作,推动职工医保门诊保障由个人积累模式转向互助共济模式。

1. 完成职工医保参保人一级医疗机构选点和协调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做好门诊备选工作,备选率达70%以上。

2. 推动职工医保门诊统筹共济保障政策落实落地,确保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平稳顺利运行,全市34家定点医院全部开通职工门诊统筹即时报销业务,实现“门诊共济”全覆盖。

6

完成一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

1.完成英德中学和英德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合并为完全中学的相关工作。

2.完成浛洸初级中学、九龙二中新建宿舍楼主体工程建设,增加寄宿制学位供给。

3.完成百花实验幼儿园、连江口镇中心幼儿园等9所幼儿园升级改造工程建设。

4.启动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项目。

7

补齐英德市生活垃圾处理短板,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完成全市24个镇街生活垃圾转运至清远市绿能环保发电项目进行无害化处理相关工作,完成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协议签订,全程督导各镇街、转运企业开展生活垃圾转运工作,推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更为彻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更大进展。

8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实现群众办理高频事项不出村。

1.实施专线租用和网络安全升级,保障“粤智助”网络线路的连通及数据安全。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深化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在基层应用,推动更多高频服务事项上线,实现群众办事不出村。

9

进一步完善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区人居环境。

1.市区西岸滨江公园人民大桥至江湾大桥提升改造工程:完成移植花卉、树木工程建设,提升西岸滨江公园品质,改善市区人居环境。

2.完成浈阳东湖环湖步道连接工程建设,方便群众游览浈阳东湖,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10

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完善英德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配套设施设备,完成上级下达的市人民医院43张综合ICU床位和100张可转换ICU床位配套设备,市中医院20张综合ICU床位和23张可转换ICU床位配套设备等医疗资源扩容建设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主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  承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 4418810020  粤ICP备09167971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站长统计

公安网备44188102000078号   地址:英德市金子山大道一号路新行政中心综合楼  技术支持:英德市政务服务中心  技术开发: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