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解读回应 > 政策解读
分享到:
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解读
  • 2019-07-10 09:37
  • 来源: 本网
  • 发布机构:
  • 【字体:    




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

专项规划解读


一、规划背景

(一)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办好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英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直以来,英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发展。通过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系统地解决教育发展的各种问题,英德幼儿园、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当前,英德市各相关部门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清远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英德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支撑英德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建设,完善英德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促进英德市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基础教育设施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和合理建设,急需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城乡规划行政部门联合开展全市和各镇街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使教育发展与城乡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城市规模相协调。保证英德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公共教育将会达到常住人口的均衡服务水平,并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二、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英德市行政辖区全域范围。包括1个街道(英城)、23个镇(沙口、望埠、桥头、青塘、东华、白沙、大站、黎溪、水边、西牛、九龙、大湾、大洞、黄花、波罗、横石水、连江口、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英红、下太、浛洸),涵盖全域城区、镇区、乡村居民点。

(二)规划期限

按照《清远市教育局关于编制2018—2022年幼儿园建设专项规划和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清市教〔201834号)的要求,本次规划期限近期为2018-2022年;与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衔接一致,远期到2023-2035年,对未来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谋划。

三、规划原则

(一)均衡发展,分类指引

立足于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要求,将教育均衡化作为规划的价值取向。强调城乡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空间布局体系,分类指引,加速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

(二)多规合一,合理布局

将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相结合,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地区相关政策的有关要求,科学布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尊重土地利用现状与征地状况,结合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各上位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情况,规划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和技术要求的学校布点,重点落实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

(三)统筹兼顾、适度超前

幼儿园、中小学布点的配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充分考虑英德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分布、教育发展规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使规划设计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另一方面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两个为主”的原则,将来外来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将对教育用地的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划将充分考虑英德市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位数相对受教育人群的适当宽裕度,从而保障英德市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长期健康发展。

(四)因地制宜,近远结合

根据英德市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情况的预测,确定不同地区学位需求量,制定指标确定学校班级规模和学校的用地规模。确保英德市现有幼儿园、中小学达到广东省标准化标准最低要求,新建学校适当高于广东省标准化标准最低要求,保障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基本功能实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满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方便入学为前提,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学校管理。并与城市相关规划近、中、远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充分考虑近期实施。

(五)城乡统筹,面向实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城乡统筹、面向实施的理念,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协调各方利益,使得幼儿园、中小学布点具有可操作性。

四、规划思路

(一)以解决现状问题为突破

英德市当前教育设施存在供需矛盾,其中镇区的矛盾尤为突出。教育设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如对教育的需求随人口变动而变动,则变化周期较快(短则三年,多则六年等),有着极强的即时性,因此本次的规划研究重点是已解决现状矛盾为突破。

(二)着手解决教育设施规模和空间布局

本次规划旨在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探讨教育设施规模设定和空间布局的和合理性。用地规模主要是解决教育设施的需求供给,保证教育设施能够满足人口的需求,衡量的指标是生均用地面积。用地布局则是优化教育设施的可达性,提供教育设施分布的均衡度,体现现代教育的普惠性,衡量指标是教育设施的服务覆盖程度。传统的教育专项规划一般采用“重总体、轻路径”的规划方法,侧重总需求预测、总供给测算和依靠服务半径配置教育设施。这些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指标在限定情况下容易失去现实意义,即便可以达到“总账”平衡,却依然会因为均衡性差而产生部分地区教育设施紧缺的问题。本次规划则采取“寻路径、解矛盾”的思路,旨在解析现状矛盾,根据主要矛盾探寻解决路径,并且进行相关专题研究,最终确定规划路径与规划布局。

(三)发挥教育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

教育设施不同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设施对人口的强吸引力与捆绑性决定了其在城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不同阶段的教育设施的吸引力大相径庭,这种特征差异为我们框定本次规划的关注重点。

学前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性弱,对家庭具有强带动性,有就近入学政策,对人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与捆绑性;小学阶段的学龄人口流动性弱,对家庭具有强带动性,由就近入学政策,对人口具有强吸引力和捆绑性;初中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性弱,对家庭具有强带动性,由就近入学政策,对人口具有强吸引力和捆绑性;高中阶段学龄人口流动性强,属于统招型,人口捆绑性弱。考虑到幼儿园、小学与初衷教育设施对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作用强,本规划的重心主要落在幼儿园、小学与初中阶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  承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 4418810020  粤ICP备09167971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站长统计

公安网备44188102000078号   地址:英德市金子山大道一号路新行政中心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