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探索推行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运行机制,促进文明实践工作便民化、精准化、特色化、常态化,真正做到了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强化“线上线下”组合拳,采取多样化“点单”模式,打破时空限制,拓宽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融媒体中心“两中心一平台”作用,依托“文明英德”微信公众号、“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悦英德”APP等网络平台开通线上“点单”路径,从“一时一地”转变为“随时随地”,实现便民服务“指尖化”。
在实践所(站)全覆盖配备群众需求征集表,方便群众现场点单,结合社区包联、走访慰问等活动,深入基层听民声、集民意,打开民生需求“小切口”,2022年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收集群众“点单”2015份,让服务供给“接地气”,推动服务成果“入民心”。

△“英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小程序平台
整合全市1个实践中心、24个实践所、299个实践站阵地资源,延伸建设5个实践点、26个实践基地,构建“1+24+299”阵地梯队,形成点多面广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建立需求集中处置机制,由实践中心梳理点单信息,根据属地管理、就近原则进行统筹,通过小程序后台及工作群派发“需求清单”到各实践所(站)以及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促进志愿队伍主动接单、积极落实,推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供需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流转、服务运行便捷。今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033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次。

统筹各单位党员干部担当“先锋军”,集结社会志愿者担任“主力军”,动员社工和学生作为“生力军”的模式组建市镇村三级志愿服务队1200支。志愿队伍根据自身优势、专业特点对服务项目进行“接单”,因地制宜开展区域化、分众化的服务活动,并与群众共性化和个性化需求有机融合,打造了涵盖教育、文化、医疗等8类73个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特困群体定制了内容各异、专门配送的5类20个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了“文明·波罗蓝”“微光行动”“圆梦微心愿”等20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
其中,今年创新打造的“微光行动”品牌项目以20支微团队为载体,在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明交通宣传等各类微型活动25场次,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注入了新动能。

坚持群众评单机制,对服务项目实行跟踪评价。群众可在活动结束后在现场或通过小程序等方式进行“评单”,实践中心针对群众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优化调整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由此形成“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四单”闭环工作机制,不断提升惠民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探索推行“积分制”,印发积分存折,在实践中心配套设立“积分超市”,实践所(站)设立积分兑换处,志愿者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累计积分兑换礼品,从而激励群众主动投身文明实践,提升志愿服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文明实践工作长效常态。
今年来共收到群众“评单”985份,满意度达98%以上,打通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