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牛镇:“四种模式”开展土地整合
实现农业与产业完美融合
自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以来,西牛镇作为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镇,强势推进“三个重心下移”,全镇农村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探索“三个整合”,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镇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为重点有效推进土地整合工作,2016年,该镇制定了《土地整合以奖代补实施方案》,成立了镇、村两级土地整合确权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班子成员驻片亲抓工作进度,镇、村干部职工充分利用农闲之际,到村小组一级指导各村开展土地整合工作,宣讲土地整合的政策和好处。
一、“四种模式”推动土地整合出成效
在开展土地整合工作中,西牛镇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情探索出了“四种模式”,让各村开展土地整合工作有样板可学、有公式可套,从而采取“一村一方案”切实推动土地整合工作。一是集体统筹经营型模式。将土地统一收回集体所有,实行有偿经营。整合后的土地采取“耕者优先原则”、“连片经营”的原则,优先对本村村民内部发包,满足内部需求后向全社会公开招标经营,价高者得;二是集体与个体结合经营型模式。将土地统一收回集体统筹,结合土地整理(规划机耕路、水利和平整土地),再进行分配耕地。土地整合后的分配方法有两种:(1)以第二轮土地承包的面积为依据重新抽签分田,实行“一户两田”;(2)村集体将土地按比例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土地按经济社现有的成员,预留一定比例的耕地(口粮田)进行分配并缴交土地租金;另一部分预留一定比例的耕地作为机动田,每年春节期间,返乡的农户可根据需要申请耕作,并缴交土地租金;剩余一部分土地优先向本村村民公开竞标,满足内部需求后再向村外公开竞标;三是互换并地型模式。农户田块数在三块以下且集中连片的不作调整,对于部分农户田块数在三块以上且不集中连片的面积进行农户之间内部小调整,青苗由内部协商解决。集体将耕地统一收回,通过合理互换并地,以1997年二轮承包面积为基础,分配到户,连片承包经营。四是按需分配互换型模式。将全村所有水田、旱地和鱼塘由村集体统筹集中互换调整;村里自行制定调整标准,农户可按照各自意愿申请经营旱地、水田和鱼塘,农户之间可按比例置换土地,由于水田较少,鱼塘与水田合并为一个类型进行调整,水田与旱地的兑换比例是1:2。外出务工村民不参与水田互换,仅分旱地,留在村里的村民,无论老少,每人能够换得1亩水田或2亩旱地。调整后剩余的耕地和鱼塘由集体连片出租,租金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
二、以土地整合为抓手,走产业化致富道路
西牛镇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村综合改革、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土地整合为载体,走产业化道路,积极打造“一村一品牌”,进一步探索农村经济发展路子。花田片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菜干产业,示范基地以种植黑奎白菜、千宝菜等为主,辐射带动花塘、小湾片区的农户参与种植,目前已发展近两百多户农民参与入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带动花田、花塘、小湾、赤米片区的村庄整合并整理土地近两万多亩。金竹垭田村委会整合土地近千亩,大力发展“垭田农家乐生态旅游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股份模式,农民将近千亩土地入股公司变为股东,除了保底金外还可享受固定分红,公司优先聘请当地农户务工,农民可在本村解决就业。
三、以特色产业为支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该镇赤米片区径尾村山林面积约3900多亩,主要是疏残杂木林。早年部分宜林山地种植麻竹笋和砂糖橘,现在大部分砂糖橘因感染黄龙病处于失管状态,基本没有收益。全村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其中水田约700亩。在土地整合前,因地块分散,又无机耕路通过,耕作十分不便,只有10多户人留在村中务农,大部分田地丢荒,杂草高过人头。2016年底,径尾村通过土地整合,整理耕地面积约1000亩,引导村民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整合土地后,极大的改善了耕作条件,调动了村民耕作的积极性,吸引了本镇种植大户丘金锡回乡创业,由径尾村合作社与丘金锡的企业联合,引入广西桂子专业合作社,负责“规划—种植—加工—销售”的统筹发展。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示范区、建立蔬菜购销加工厂、育苗基地、清水鱼养殖示范区,结合生态旅游观光,打造农耕文化园,推动一二三产业调整融合发展,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四、以农综改为载体,共建“美丽西牛、文化西牛、幸福西牛”
西牛镇以农综改为抓手、以产业为支撑、以资源为载体,积极打造“美丽西牛、文化西牛、幸福西牛”。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加快发展菜干、麻竹笋、旅游三大产业;以旅游业为引导,利用西牛镇良好的乡村田园、美丽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完美融合,有效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