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奋发齐出力 土地整治共发展
——英德市横石水镇白楼组扎实推进耕地整合治理
白楼组地处横石水镇东北部,隶属横岭村委会田心自然村管辖,距离墟镇约4.5公里,距京珠高速翁城出口约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有耕地面积424亩,林地面积268亩,共有户数74户,508人,其中正式党员8名,预备党员1人。村民主要从事蔬菜和黑皮果蔗种植,2016年人均纯收入约1.22万元,村集体收入6万多元。
白楼组作为横石水镇农村综合改革的“排头兵”,全村上下积极响应农村改革政策,在镇党委政府的强力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群策群力,自发、自主、自愿地开展土地资源整合整治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全面动员,基层干部勇做先锋。自清远市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以来,横石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作为基层一线的村党支部和理事会积极响应,勇做改革工作的先锋,通过召开镇、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大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宣传农综改革政策,全面动员干部群众,引出问题与村民进行探讨,层层深入,使村庄和农田规划建设蓝图逐渐呈现于村民脑海中,让“为何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如何开展建设工作?”等问题深入民心,为下一步工作夯实基础。
二、规划先行,实施精准建设。白楼经济社耕地划分为两大段,白楼段和蓝屋段,按现有社员人数将306.5亩良田划分为口粮田,117.5亩耕地划分为集体机动田。全段依照高标准农田进行规划和建设,沿田修渠,按三面光工程要求,共建设灌溉渠42条,总长约38公里;依渠修路,根据地理位置和耕作需要,与邻近的经济社(圳头、东风、新六、新七、金竹园)共同规划建设机耕路13条,总长约8.5公里,受益群众约1320人,使得家家户户的农田均能实现渠相连、路相通的目标。
三、以民为主,村民争当主力军。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原则,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指引下,白楼村民排除重重困难,砥砺前行,于2015年3月全面签订土地整合方案确认书,并在2016年1月全面实施方案,实现了一户一地的目的,成为横石水镇实行“个体与集体结合经营”整合模式的示范村。白楼村民充分认识到只有不等不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解决自身的问题。白楼村在土地整合整治的道路上形成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村民自发筹建。在实施土地整合前期,白楼经济合作社迅速自发成立工作组,分别为社员登记统计组和耕地丈量组,负责全社户数、人数统计工作和全社所有耕地丈量工作。通过完成以上工作,立刻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分配方式,最后议定按一定比例将耕地集中划分为两部分:土质好、易耕作的田按现有社员人数进行划分口粮田,一户一块田;土质较差不易管理的划入集体机动田,连片在社员内部公开竞标,满足内部需求后对外公开竞标,所得收入归集体所有,用于公益事业建设。二是村民主动集资筹劳。全村老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甚至连60岁以上的老人都主动要求将国家发放的养老金(按一个到三个月不等)捐给村集体;18至60岁之间的青壮年(按一百至几千元不等)进行自由捐资。同时,在家务农青年主动报名参加机耕路建设和清杂工作。目的只有一个:搞好村庄环境,完善耕作条件,方便子孙后代,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积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在过去,一年发到每家每户的种粮补贴也就几十到几百元,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代扣几个月的电费,或者是多抽几包烟而已。而现在根据土地、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经济社将整合到的种粮补贴等资金35192元,全部用于村庄农田整合治理建设,所起到的作用就不仅是惠及一家半户,而是全村的子孙后代,意义非常大。
经过全村近两年的努力,白楼经济社村民切身感受到土地整治带来的许多好处。农田有了机耕路,果农只要付出4分/斤的运输和人工费用,相对于全靠人工从地里扛上车的6分/斤费用,节省2分/斤的人工费用,按亩产2万斤的果蔗计算,果农每亩可提高400元的收入。土地可以进行连片耕作,实现土地适度规模发展和机械化耕作,吸引了更多创业青年回乡创业,成为果蔗和蔬菜种植等新型职业农民。新上任的白楼经济合作社社长龙锦寿就是其中之一,龙社长多年之前都是在外种植蔬菜、果蔗,通过参与经济社土地整治工作,深明整治给农村带来的便利和发展机遇,他就发动社中11个年青人,注册成立了平日种养专业合作社,竞标社中86亩耕地专门种植无公害蔬菜。如今,龙社长为有效增加集体收入,计划将社中约10亩的水毁田开发为山水塘,专门进行养殖。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白楼经济合作社集体收入由整治前的1.5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6.33万元。
通过实施土地整治,白楼经济合作社实现了区域内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了,耕地质量提高了,土地整治后农田设施完善了,田块平整了,田间道路通达了,满足农产品运输和农业机械耕作方便了,农田水利设施灌溉、排水也更顺畅了。初步实现了“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规模化耕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