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镇:抢机遇争创美丽乡村
乘东风幸福扬帆起航
波罗镇位于英德市西北部,下辖9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约1.5万人,常住人口约5500人。全镇总面积172.95平方公里,是清远市石灰岩乡镇之一。省道258线贯穿全境,距英德市区63公里。全镇以梯形山岭地形地貌为主要特征,经济发展十分有限,大多数村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留守的都是儿童和老人,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经商务工,大大阻碍了波罗镇的发展。
近几年来,英德市坚决贯彻清远市决策部署,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为引领,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以奖代补”激励机制,积极创建“看得见绿水青山,留得住乡音乡愁”的美丽乡村。波罗镇牢牢地抓住发展机遇,乘着农村综合改革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加大马力,发动村民,如火如荼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6年,波罗镇共申报建设7条美丽乡村并全部通过验收,其中3条示范村、4条整洁村。历经一年建设,各创建村村庄人居环境得以整治,公共配套设施得到完善,村风村貌得到很大改善,村民由衷地对美丽乡村建设这项民生工程给予了高度赞扬。
第一批美丽乡村取得成功之后,2017年,通过波罗镇党委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宣传发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更是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全镇共申报28条美丽乡村,同比增长3倍,由此观之,美丽乡村建设已深入波罗人民民心,村民对建设美丽乡村热情越来越高涨。该镇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特点是:一是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积极发动。除印发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召开镇村干部大会、发放宣传册、进村宣讲等形式外,镇党委政府还于3至4月份分批组织各自然村村长及部分村民代表参观已完成建设的美丽乡村,几乎所有代表都对建成后的村庄叹为观止,村民们的思想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意识到,如果继续墨守成规,错失机遇,曾经的温馨家园就有可能走向没落而不复存在。更有村民感叹说:“之前我来过这个村,我们村基础环境不比这里差,他们能建成新农村,为什么我们村就不能建!”二是建立包干、通报、问责机制,形成全镇参与创建氛围。实行镇领导包干制,由镇领导班子每人承包两条以上创建村,班子成员通过平日下村深入现场开指导工作,发现问题随时纠正解决,难以解决的提交班子会议讨论。实行每月创建进度情况通报制度,由镇美丽乡村办对各创建村进度情况在镇、村进行通报,让负责领导及创建村知道在全镇的进度排名,传导责任压力。实行追究问责机制,由镇主要领导对每月进度后三名的创建村负责领导进行约谈,查摆原因,加快工作推进;对年终验收不过关的实行问责,在班子会议上作检讨,并全镇进行通报批评。三是发挥村民自治主体作用,引导村民自筹自建美丽乡村。看到邻近村庄通过努力建成了美丽乡村,各村村民也自然产生急迫感。“我们也想改变村里的现状,可是我们这儿急需一位有思路、善作为、能担当的‘领头羊’来带动,不然什么也搞不动。”参观后一位文屋村的村民说。镇党委政府及村委会乘势进行指导鼓励,支持文屋村推举了威信较高、号召力较强的文玉等人成立了村民理事会。文玉作为理事会成员,村发展的“领头羊”,自知身上的重任,文玉说:“要自身硬,带好头,当好‘领头羊’,带领村民劲往一处使!”为了更好推进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文玉把自己兄弟俩才建不久的楼房拆了,腾出来空地给村里做公共场地。“你们就忍心拆自己的房子吗?才建了两年,村里是不是有补贴给你啊?”有人问。文玉回答说:“我们一分钱也不要村里补贴,不带头拆房子,整个村的建设就停滞不前,作为村里的理事会成员,我们必须也应该带头这样做。”据悉,文玉在文屋村建设美丽乡村之前,长期在外务工,为尽快推动文屋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他毅然选择辞职回家,全力带领其他理事会成员,凡事亲力亲为,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不遗余力。“火车开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是有了像文玉这一批“领头羊”,文屋村村民才能筹集资金21万元、水坑头村才能筹集资金50多万、石寨村才能筹集资金近百万元……波罗镇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才能够红红火火大面积地开展。
在创建过程中,文屋村还探索创造了面积对比补偿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拆旧补偿的问题。首先是拆除杂物房、茅厕、猪舍等一律不补钱不补地,由村统一安排建设此类用房用地。其次是拆除危旧房,腾出宅基地统一调配,实行面积对比补偿办法,需要建设住房的,由集体安排用地,并采用多除少补对比补款方式解决。如,拆了某户40平方危旧房,现该户需新建住房,由集体安排宅基地80方,就由该户向集体补40平方的钱,每平方250元。如拆除超过80平方,则由集体向该户按面积补偿,每平方也是250元。
2017年12月,波罗镇美丽乡村经过一年奋斗,提交清远市第一批验收共12条创建村,共投入建设资金857万,完成土地互换并地整合3373.29亩,竣工110个工程项目,村民筹工筹劳合计2500小时,拆除废旧泥砖房402间,拆除面积4900平方米,房屋外墙粉刷265间,新建排污管道约11800米,村庄道路硬底化约7500米,新建杂物房210余间,建成体育、文化活动场所16个。通过创建整治,各创建村整体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在推进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同时,广大村民更是保留下了乡愁,留下了对家乡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