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栏建设 > 农村综合改革专栏 > 工作动态
分享到:
英德市委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简报(总第36期)
  • 2016-09-27 16:00
  • 来源: 市委农委办
  • 发布机构:
  • 【字体:    

借“政银保”东风   上新发展台阶

 

    作为清远市农村综合改革发源地的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成为英德市“政银保”合作担保贷款模式的首个受益者。贷款资金在经济合作社组织的规范管理下,全部用于支持村民扩大发展家庭农场规模种养和村集体建设村“农家乐”等发展项目,村民通过轻松贷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2015年4月与农信社签订授信合同后,叶屋村经济合作社立即召开户代表会议商议贷款资金使用细则,细则规定每年年初十五开始接受村民递交贷款申请,采取先借先得、借完即止的方式,申请时间为1个月,每份申请必须经户代表开会商定是否同意借贷,借贷资金超过5万元以上的应有担保人或承诺在借款结束后若无力偿还贷款时村民现经营的田地(鱼塘、猪场)等归由集体经营。目前,200万“政银保”合作贷款已向18户农户发放贷款172万元,最少的一户贷2万元,最高贷20万元。其中,受今年市场环境影响,大部份村民借贷后扩大经营项目都是以养猪为主,约14户农户,借贷资金约154万,占资金总额的77%,少数村民发展种植蔬菜、养蚕等项目,占借贷资金总额的30%。另外,经全体户代表同意,拿出20万资金用于开发建设“农家乐”项目,通过村民自家饲养的家禽及家庭农场优势,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项目投入运营后,根据每年运营情况年底进行分红。目前,建设已完成总体工程的80%,预计年底可投入运营。

    近年来,政银保”贷款的推行,有效突破了农村融资抵押难、担保难的瓶颈,破解了农民贷款难、难贷款等难题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主要成效:一是投贷结合,破解农业融资困境。叶屋村村民叶昌记感叹道:“以前,像我这样家庭环境差的农民想要搞养殖啥的,银行根本不愿意贷款,现在得益于‘政银保’扶贫模式,生活变化太大”。叶昌记原自家种有沙桔3亩,一直想扩大种植规模,却一直苦于没有周转资金,得知合作社可以货款后,他第一时间申请了货款用于购买沙糖桔种子,学习种植技术及改造良田等种植面积原来的3亩扩种到现在的15亩,种植规模变大了,收入也随之提高,生活是越来越富足了。另外,养蚕专业户叶仁才,向合作社贷款用于扩大养蚕规模,由原来的5.6亩到现在的16亩,收入也比之前翻一翻;养猪专业户叶昌生,原来他家养殖生猪150头,由于资金不足,一直没有扩建狭小的猪场。去年,他向合作社申请货款15万元用于扩建猪场,将原来只有100平方的旧猪场扩建到900平方生猪规模达到500头,今年恰好赶上了生猪好价钱,收入从原来的12万增加到25万,收入翻了一翻二是让利于民,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政银保”这种“政府担保+贷款保险+银行信贷”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以财政资金撬动银行授信、以银行贷款拉动农业发展”的连锁效应,也使资金效应得到几何倍数放大。据了解,叶屋村民通过“政银保”进行借贷,贷款全部执行银行基准利率,即年利率4.75%,而若村民到银行正常借贷,贷款执行银行基准利率上浮的20—40%,并且需要抵押财物方可贷款成功。也就是说,通过“政银保”贷款,村民偿还利息少了,办理手续简化了。三是保障项目,破解信贷供给安全问题。“政银保”是一种以政府提供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提供贷款,保险公司对上述贷款本金提供保证保险的农业贷款模式。因此,保险的加入,也成为此模式的最大特点。由于农业的相对“弱势性”造成银行对农民放贷信心不足,加上农村土地、林地、设备等实物还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抵押权,使银行处于“欲借还怕”的状态。“政银保”贷款模式中,在农户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同时,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协议,并缴纳一定保费。如果贷款户因意外原因逾期不还,保险公司、政府、银行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代偿,降低了信贷风险

随着市农村金融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政银保”作为一项惠农便民的合作担保贷款模式得到推广实施,成为了缓解农村融资难的源头活水。下一步,我协调组织涉农金融部门,加快研发适合英德本地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如茶林抵押贷款、农改贷、扶贫贷等,通过创新模式惠及“三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主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  承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 4418810020  粤ICP备09167971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站长统计

公安网备44188102000078号   地址:英德市金子山大道一号路新行政中心综合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