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连塘基村由贫困村向新农村示范村迈进
大湾镇茅塘村连塘基组毗邻347省道,距大湾墟镇约7公里,交通便利。现有人口76户,395人,隶属桃仔墩支部,党员有8人,耕地面积约400亩。村庄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邻里关系和谐。近几年来,连塘基村坚定不移实施“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开启了农村发展新模式,农村综合改革及美丽乡村建设均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村组织化水平逐步提高,农民主体作用、村级各类组织作用逐步发挥,农村发展活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现在的茅塘村连塘基村已从原先毫不起眼的普通村庄变成了大湾镇明星示范村。该村的主要做法有:
一、紧抓住农综改机遇,大力开展土地整合工作。一直以来,村中400亩的耕地主要种植蔬菜、水稻、桑叶、甘蔗等农作物,加之这几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耕地丢荒情况普遍存在,且村民的分到的田地虽然相对集中在平坦的土地上,但各家种植的土地十分的分散。为此,连塘基组紧紧抓住农综改机遇,大力开展土地整合工作,解决土地零碎化问题。连塘基组因村制宜,结合村庄水田多旱地少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二分水田、一分旱地”土地整合模式,即每人留出二分水田、一分旱地后,剩余田地都收归集体统筹安排,统一发包或者承包给村民连片经营。整合零散耕地,使得耕地利用趋向规模化经营,零散度降低,耕地质量稳步提升。土地整合后,连塘基组计划将建设农作、林果、养殖、特产、加工等多种农业经营模式,促进山、林、路、渠、田、村相得益彰的格局。
二、选优配强带头人,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村民推选出了责任心强、为人公正,做事有魄力的黄少玲为村长,并采取“一肩挑”形式成功推选黄少玲为理事会会长,理事会成员中均由村民高票选出8位思想好、作风正、有威望且真心实意为村民办实事的村民,培育壮大了村级带头人队伍。连塘基组新选任的村干部精诚团结,敢想会干,坚决克服畏难、观望思想,认真吃透中央、省市一系列文件精神,准确理解改革的内涵和重点,没有“等靠要”,也没有怨天尤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紧紧抓住了农综改机遇,大力开展土地整合工作。通过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对土地利用结构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组合归并、设计改造和再利用,使土地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达到最大化,让连塘基组从原先毫不起眼的普通村庄变成了大湾镇明星示范村。
三、抓好经济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连塘基本善于利用整合的涉农资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每年4万多元)用于土地整治上,增加土地产出值。2014-2016年,连塘基村多次召开家长会,经过理事会和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自行筹资筹劳约28万元,修缮机耕路、灌溉水渠,方便机械耕作,大大减轻农民耕种负担,提升生产效益。土地整治后,英德市农家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主动联系连塘基村希望能签订土地租赁合同,规划实施了40亩精准扶贫项目——大棚蔬菜,采用“公司返租”模式,参与项目的村民除了保底租金外还可享受固定分红,公司承诺优先聘请本地农户务工,预计到2018年底能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人口约80人成功脱贫,土地收益将增长25%,村集体收入增加6万元,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连塘基村在在保持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以抓好村的经济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工作重心,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让外出人员有认同感和回归感,让本村村民大大增加幸福感。
四、争创文明村,搞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连塘基村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水平。目前,连塘基组拿出部分村集体资金用于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完善机耕路、文化室等基础设施,突出新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通过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过去村庄环境“脏乱差”大大改变,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乡风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同时,连塘基村结合茅塘村开展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委托北京北达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2017-2025年全村的总体规划。连塘基村将从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推进村道硬化、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全覆盖、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推进集中供水全覆盖、提升农民住房水平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夯实基础,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