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在英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政府的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作关于英德市2012年本级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请予以审议。
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及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人大批准的预算,按照中央和省市“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部署和市委“实干新三年,实现新变化”的目标,以“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促和谐”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正风提效”工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大力培财促收、开源节流、深化改革、强化监管,全年预算完成情况较好,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公共财政收支决算情况
(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决算情况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3,976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36%,同比增收10,897万元,增长7.62%。其中:
1、税收收入完成93,066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5%,比上年收入90,654万元增收2,412万元,增长2.7%。
2、非税收入完成60,910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1%,比上年收入52,425万元增收8,485万元,增长16. 2%。
(二)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决算情况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长平稳,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3,37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剔除追加支出后,下同),比上年支出322,670万元增支20,704万元,增长6.42%。其中重点支出完成情况如下:
1、农林水事务支出40,70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1.85%,比上年同期增支4,705万元,增长13.07%。
2、教育支出89,18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5.97%,比上年同期增支11,384万元,增长14.63%。
3、医疗卫生支出40,721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同期增支2,885万元,增长7.63%。
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694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同期增支10,875万元,增长35.29%,主要是增加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项目支出。
5、科学技术支出4,65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1.36%,比上年同期增支304万元,增长6.98%。
6、公共安全支出16,48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比上年同期增支3,267万元,增长24.73%。
(三)公共财政预算结余、结转情况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976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97,871万元(其中:返还性收入12,224万元,上年决算批复结余12,600万元、调入资金4,085万元),财政总收入368,532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43,37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3,192万元,债券还本支出2,500万元,增设预算周转金828万元,财政总支出349,894万元;总收总支对比,结余18,638万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18,255万元、净结余383万元),主要是由于上级年底追加的专项资金到位时间较迟,未能及时在当年列支,从而出现结转支出。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2012年,我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75,212万元、上级补助9,622万元、上年结余16,969万元,基金总收入101,803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88,000万元;基金总收总支对比,结余13,803万元。
三、预算超收及预备费使用情况
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际完成数占调整预算数的100.36%,超收554万元。超收收入的使用情况主要是:根据《关于表彰教育强镇和优质学校(幼儿园)的决定》(英府[2012]37号),需安排教育奖励资金1,761.8万元,使用超收收入554万元作为奖励资金的部分来源。
2012年,我市预算安排预备费500万元,年度预算执行中,共安排180万元作为救灾及应急支出:(1)安排救灾、复产、扶贫资金40万元(横石水、下太、青塘、水边、波罗、沙口镇各5万元,桥头镇8万元、大洞镇2万元);(2)三防办应急资金60万元、抗旱资金50万元;(3)黄花镇车干洞村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0万元;(4)九龙镇地质灾害隐患移民安置经费20万元。
四、财政管理主要工作情况
(一)狠抓增收节支,确保财政预算正常执行
1、全力以赴抓收入,促进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欧债危机不断演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出台的减税让利政策如“营改增”试点等和“8·27”爆炸事故对我市收入增长增加了不小困难。为确保2012年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财政部门协同税务等相关征管部门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调查、摸清税源,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关注监测,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及早掌握税源情况,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二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月度收入测算计划,完善重点税源户收入定期报告制度;三是加强货物运输税收、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重点项目税收等重点税源的征管,完善管理手段,提高征管水平;四是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确保非税收入的应收尽收,增强财政的综合平衡能力;五是强化财税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召开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商量解决阶段性和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六是强化责任到人,把任务层层分解,确保应收尽收。
在财税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了平稳增长,迈上15亿元台阶,完成153,976万元,同比增长7.62%,为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2、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民生、促发展。在发展县域经济、做大财政“蛋糕”的同时,财政部门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促和谐”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把改善民生、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同时,牢记“两个务必”的原则,坚持勤俭办事业,严格控制“人、车、会”等三公经费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升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加大民生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12年,我市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大财政对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等事业的投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年民生支出达到252,765万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3.6%,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1、坚持教育优先战略,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资金;二是完善扶贫助学机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积极做好中职、高中助学金的发放工作;三是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至2012年3月6日,对上报并经省、市化债联席办审定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已100%完成化解;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两个提高”、“三个增长”, 推进创教育强镇、幼儿教育、教育民生实事等工作开展,优化教育资源均等配置,推动新一轮的学校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2、推动文化体育与传媒事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一是认真落实文化投入政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二是继续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三是做好公共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四是做好市歌舞团的转制安置工作;五是加大对镇级文化站的建设投入。
3、积极推进城乡就业。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确保创建工作经费保障,强化就业工作激励考核,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
4、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二是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基本药物制度;三是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经费保障;五是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拓宽惠民服务内容,开展免费婚检项目。
5、完善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一是大幅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及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安排80岁以上老人高龄补贴项目,加强镇级敬老院扩建改建;二是安排禁渔期间渔民生活补贴,有效改善和修复北江流域生态环境;三是逐步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我市作为省第四批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地区,于2012年7月起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本级财政按规定完成缴费补助、基础性养老金补助、困难群众参保个人缴费补助;五是稳步推进城乡住房保障工作,保障性住房建设顺利推进,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两不具备”移民搬迁农村安居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为全市21万户农房购买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
(三)完善管理体制,促进市镇财政协调发展
1、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按照省文件规定,与清远市财政部门加强衔接,认真做好有关财政数据的计算和上报工作,在财政收支、转移支付、资金往来、预决算和年终结算等方面,主动对接“省直管县”财政改革。
2、理顺清华园和英红园的管理体制。按照清远市委决定,理顺清华园管理体制,并将英红园下放英红镇管理,实行“镇园合一”,财政部门也重新拟定清华园和英红园的财税管理体制,推动园区开展招商选资,科学发展。
3、完善镇街财政运行机制。结合农村综合改革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建立生态镇和贫困村经费保障机制,对全市9个生态镇,每个每年确保160万元的运作经费,全市146个贫困村,每个每年确保2万元的办公经费;建立财税利益共享机制,对镇街招商引资新增税源,增收部分实行比例分成,确保市镇财政协调发展。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科学精细管理水平
1、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按照“先试点、后扩大”的方式,有计划地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工作;引入广东省数字认证安全系统,进一步保障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安全运行;积极清理整顿财政专户,规范财政专户管理,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行。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从规范编制程序、细化编制内容、完善支出标准体系等方面入手,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强化预算管理和预算约束。
3、加强“金财工程”后续管理。继续完善“镇财县管”和“村账镇管”,推进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规范基层财政财务管理,强化镇村收支管理及动态监控。
4、推进政府采购改革。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政府采购管理的思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强化政府采购监管。
5、加强财政监督。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全程覆盖的财政监督新机制,实行“全程监控、追踪问效、定期报告、绩效评价”的财政监管新模式。加强对财政支出特别是专项资金的监督,通过政府采购,首次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我市涉及民生的部分专项资金进行检查,纠正各种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的行为。
2012年,我市财政预算完成情况良好,这是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人大的监督和上级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也是全市广大财税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但在2012年财政管理和预算执行中,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相对较慢,税源结构比较单一,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二是支出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迅速扩大,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三是市镇财政发展不够平衡,部分镇街债务负担较重,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艰巨;四是财经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预算约束力不强,支出范围和结构仍不尽合理,财政规范管理、跟踪问效机制不够健全。对于这些问题,财政部门将高度重视,继续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发展,一方面培育壮大财源基础,加强收入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不断努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深化财政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圆满完成每年的财政任务。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