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①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开挖、钻孔、装卸、运输等工序产生的施工扬尘;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气。施工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包括工地洒水和降低散料堆放区的起尘量(通过挡风结构或者适当的覆盖措施),则可明显减少扬尘量。运输车辆产生的废气污染物主要为CO、NOx、PM10,产生量较小,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产生明显影响。建设单位装饰过程采用符合标准的建筑材料,选择环保型油漆和水性涂料,保证建材、有机溶剂和辅助添加剂无毒无害,做到健康设计原则,并加强室内通风,基本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项目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以将工程施工期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减至最小程度。 ②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暴雨的地表径流、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期间应避免雨天作业,并覆盖好施工机械和施工物料。项目产生的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可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临时生态厕所,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用作周边村民蔬菜果树种植肥料,不直接排入地表水体中。 项目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废水对项目周边水环境影响很小。 ③施工期声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施工机械。这些机械设备均为露天作业,且多为移动作业,因此不能采取常规的隔声措施,容易对施工区域内的活动人员及周边居民产生较大噪声污染。建议本项目施工期间采取一些噪声防治措施,如尽量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施工场地边界或产生噪声设备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临时性声屏障等。在采取声污染控制措施后,再经过距离的衰减,项目施工期噪声可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昼间70dB(A)、夜间55dB(A)的要求。 施工期噪声具有临时性、阶段性和不固定性等特点,随着施工的结束,项目施工期噪声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就会停止。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期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④施工期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施工垃圾主要来自施工场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设单位应要求施工单位实行标准施工、规划运输,将建筑垃圾送至指定地点处理,不要随意倾倒、制造新的“垃圾堆场”。生活垃圾应设置垃圾箱集中堆放,并定期交由环卫部门运至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通过以上处理后,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废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不明显。 二、营运期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废水主要为生活废水。本项目生活污水近期经隔油隔渣池及三级化粪池预处理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旱作标准值后,用于厂区绿化或附近的林业灌溉;远期生活污水经预处理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44/26-2001)第二时段三级标准(适用范围为“其他排污单位”)后通过园区内污水管网,排至广东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第一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达标后排放至仙桥水,最后汇入北江,不会对环境水体造成污染。 综上可知,项目营运期产生的废水可得到合理处置,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撕碎粉尘经脉冲除尘器处理后可以达到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二级标准后通过15米排气筒排放;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器处理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2001)后通过食堂楼顶烟囱排放;厂区无组织粉尘可达到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限值。 项目产生的废气按上述措施达标后排放,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不大,不会影响到周围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3、声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输送机、撕碎机、成型机及出料机等生产设备的运行,其噪声级在65-80dB(A)之间。建设单位通过设置隔声消声设施、选用低噪设备、基础减震、维护设备运行等措施,加 强厂区绿化、合理布局,可使项目厂界各面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限值》(GB22337-2008)3类标准限值要求,项目产生的噪声不会对该项目及外边界的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固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项目产生的废边角料经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理;除尘器收集得粉尘回用于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定点堆放,由环卫部门及时清运处置。并对垃圾堆放点进行消毒,杀灭害虫。经采用上述措施后,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基本无影响。 5、总量控制指标 本项目设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