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主题电视竞赛类节目《乡村振兴清远大擂台》近日盛大开擂,来自全市8个县(市、区)的24个乡村晒“家底”,比发展,全方位展现家乡风采,参与擂台PK赛,活动启动网上投票短短几天时间,目前共有47万余人参与其中。作为清远乡村振兴优秀代表的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及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还将代表清远参与省级《乡村振兴大擂台》的角逐,与全省21个地级市进行PK,争取为清远赢得荣誉。
在乡贤能人的带动下,清新区下迳村以“基层党建+村民自治”的模式,摸索出一条“致富带头人+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的新路子。
清远各村如此自信的背后,展现的是清远在乡村振兴领域不断发力所积累的成绩。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10590个村庄达到省级干净整洁村标准,英德红茶等七种名特优新农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英德河头村等7个村获评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8条乡村旅游线路获评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一个个亮眼的数据,勾勒出清远乡村发展的巨变。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的清远,正在绘就一幅村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的美丽图景。
产业振兴为基础
贫困村里出现了返乡潮
虽然临近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金三角”,年轻的清远,特别是集“老、少、边、山”为一体的广大农村地带,却被人民日报记者称作广东“寒极”。
土地撂荒,年轻人外流,村集体经济凋敝,曾经的英德市九龙镇河头村也和清远乃至全国其他许多村一样,患上了一系列的“农村病”,新一轮扶贫周期内还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由省委办公厅进行帮扶。
精准扶贫启动后,驻村扶贫工作队积极为河头村谋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帮助河头村成功引进英德市国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3亿元打造峰林小镇景区。曾经的沼泽地、石头山、丢荒地、旧泥砖房等资源均被盘活,打造成农业公园、蔬菜种植采摘基地、乡村旅游景点、民宿等,迎来省内外各地游客。
当地300余名农户成功在景区就业,成为景区的财务、设计、销售、前台服务、保安、客房服务员。部分村民紧紧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在景区或景区周边从事农特产品销售、经营民宿和农家乐等。从此,村民洗脚上田摇身变成了旅游从业者,收入也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去年村集体收入达90.2万元,相较前两年翻了200多倍;村民平均年收入12000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10000元。曾经举家外迁的村民,如今又回到了村里,村里常住人口较以往增加了数百人。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偏僻小山村欧家村,曾经是每个年轻人都想逃离的穷乡僻壤,目前也迎来了年轻人返乡潮。十余名此前在珠三角等地工作的年轻人告别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回到养育自己长大的青山绿水中。依托村里独特的欧家梯田风景资源,返乡年轻人开办起农家乐,民宿,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收入甚至比在城市工作还强。
河头村、欧家村是清远近年来实施产业富民的成功典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清远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促进农村产业振兴。深入实施农业“3个三工程”,打造“3+X”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英德市英红镇、阳山县七拱镇入选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投入建设资金约11.07亿元,实现联农带农37829户。加快农产品“入珠融湾”,我市共入选26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位居全省第2。积极推进广清农业众创空间建设,推广“清远农家”品牌。
这一系列产业富民的举措也切实让村民的钱包厚实了起来,据统计,自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均已达到脱贫标准,有劳动力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73.73元。
提升乡村“颜值”
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贫困交加的清远人,从不缺乏改革的基因。这种改革的动力,有来自民众自发的尝试。清远县洲心公社试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创造了全省推广的“洲心经验”。“安徽有小岗,广东有寨岗。”连南寨岗农民张裕古大胆突破,率队搞生产承包责任制尝试。
处庙堂之高的清远主政者同样不忘江湖之远。为改变清远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增加人民福祉,清远市党委政府坚持以先行者的无畏勇气和拓荒者的勤劳精神,始终高度重视农村改革,大胆探索乡村发展经验。
清远下发拉开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大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村级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意见(试行)》后,在村民小组(自然村)及村办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建立党支部,推动农村党建根基延伸到最基层,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目前,清远多项基层治理经验获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清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农村公共服务等经验被写入中央文件。清远市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经验做法被国务院推广。
清远乡村“颜值”大提升也已经拉开序幕。清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结合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等工作,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大批“明星村”在改革春风中脱颖而出,英德市石牯塘镇叶屋村,阳山县杜步镇元江村,阳山县大崀镇松林村、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欧家村,清新区浸潭镇六甲洞村下迳自然村……
在清远开启的乡村振兴新征程中,下迳村充分发挥农村“带头人”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发挥主体作用,筹资筹劳共建“美丽乡村”。四面青山环绕,溪流池湖点缀,具有岭南特色并结合下迳进士举人村的“武”元素,统一村庄风貌,二十多个精致的汤泉池错落有致地镶嵌,安静又美好,为下迳村赢得了“小华山”的美誉。村民建成集汤泉、鱼疗、民宿、水上娱乐、会议于一体的风景区,村里既有了面子,村民也收获了票子。曾经的“打工村”里相继迎来了返乡潮,村民守着“美丽乡村”也能发家致富。
据市农业农村局方面统计,截至目前,全市10590个村庄达到省级干净整洁村标准,占全市村庄总数的71.35%,如期完成省级提出的目标任务。全市去年新创建美丽乡村3826个,累计创建美丽乡村6599个,占总数44.46%。
经过多年发展,清远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也积累了一批自己独特的经验。坚持分类指导,防止“千村一面”;“以奖代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变“平面推进”为“梯度创建”,分“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五个梯度创建美丽乡村,有效破解建设完成后“重建轻管”“热情消退”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管护的持续性。
广清接合片区为新一轮
乡村振兴发展探路
清远的乡村振兴历程一直在工作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
对于清远来说,实现乡村振兴这个目标有着更大的意义。粤北山区市清远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清远,并给清远乃至整个广东作出了一个重要指示:要下功夫解决广东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力度要更大一些,措施要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此后清远这方热土,不断演绎精彩故事,为推动乡村振兴,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广清一体化探索,加速入珠融湾,推动资源要素城乡流动;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发展探索,力促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推进连樟村等重点区域规划建设探索,实现典型引路,下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先手棋”。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广清接合片区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覆盖范围包括广州市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 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
清远也再一次迎来了自己的改革探索,重点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清远的这一系列探索也在不断丰富全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经验,并获得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