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卫健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卫生健康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卫生健康各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工作成效
1.我市已核定创建三级医院2间(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医院1间(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二级医院3间(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医院、九龙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推荐标准1间,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达到国家推荐标准2间;达到全国农村特色专科水平1个、省级重点(特色)专科3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6个;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2021年,英德市县域内住院率达90.9%,位列全省第7,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在清远市2021年度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绩效评价结果中,位列全市第2,继续巩固“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
3.2021年英德市成功蝉联“广东省卫生城市”称号,连江口镇顺利通过“广东省卫生镇”复审,被省爱卫办重新确认为“广东省卫生镇”。
4.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关于2021年度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综合评估情况的通报中,东华镇中心卫生院综合评估情况位列全省第3;在2021年清远市“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浛洸镇中心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九龙镇卫生院、连江口镇卫生院、大湾镇卫生院、望埠镇卫生院达到基本标准,有效加强英德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推动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平安医院建设取得成效,我市2家三级医院已于2022年6月达标。
(二)工作情况
1.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持续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我市7间核酸检测机构(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九龙镇卫生院、市疾控中心)共有21台96通道扩增仪器,全市单日单管最大核酸检测量为15120管,做到发热患者新冠核酸检测4-6小时出结果。二是强化哨点监测作用。全市各医疗机构已落实预检分诊环节管理,严格落实“四必查一询问”及住院患者、陪护人员闭环管理的要求。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对发热或可疑患者立即安置在隔离区域,并闭环转诊至发热门诊进行排查。三是持续做好疫情条件下各类疾病、各类人群医疗救治工作。已制定并印发《英德市疫情条件下医疗服务需求保障工作预案(第一版)》《英德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期间孕产妇医疗服务保障工作方案》和《英德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肾脏透析患者就医需求保障工作方案》等文件,各医疗机构根据工作方案与实际情况,制定医院详细医疗保障工作预案及做好相关应急演练,持续做好封控区、管控区、隔离场所的医疗救治工作,切实保障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同时,根据清远市疫情防控指挥办《疫情防控工作例会纪要》(清防疫指办〔2022〕14号)等文件要求,英德市中医院已制定并提交《清远市非新冠隔离人员就诊指定医院备用医院(英德市中医院)启用工作预案》,根据要求持续做好非新冠隔离人员就诊备用医院启用准备工作。
2.加强医院等级创建。一是清远市卫生健康局已审核通过英德市人民医院申报材料并向省厅提出了申请,省厅回复同意英德市人民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并已安排专家到英德市人民医院开展理论培训。二是浛洸镇中心卫生院已向清远市卫健局提出复审申请,相关资料已报清远,清远卫健局回复将于近期安排专家现场复评。
3.持续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主体已封顶,正进行外墙装修和室内装修;内儿科楼建设项目正在进行竣工验收、急诊业务用房已搬迁投入使用。市妇计中心迁建项目已完成主电源接入、自来水管铺设,完成总工程进度98%。英红镇卫生院新建综合业务大楼及职工周转房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正进行室内铺砖,已完成总工程进度90%。沙口镇卫生院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完成总工程进度的98%。黎溪镇卫生院项目已完工,正在进行竣工验收。
4.全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行县域统一管理。一是出台了医共体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统一管理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六统一”管理。二是建立医共体人才交流机制,出台《关于选派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分院挂任职服务实施方案》,2022年共选派了19名优秀医疗人才到基层卫生院挂职副院长或科室负责人,从基层医疗机构选派3名院领导或医技人员到二级医院任院长助理或科室副主任进行跟班学习。建立健全医共体内部人员流动和双向交流机制,实现了技术、管理的双下沉,提高了基层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三是实行医共体总医院统一聘任制度。2022年,医共体总医院聘任(含解聘)分院负责人18人,其中聘任正院长6名,副院长10名,解聘2人。采取医疗技术“传帮带”和跟班学习的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医共体内医疗机构均衡协调发展。
5.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一是按照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工作的要求,协调各医疗机构完成了省平台数据推送工作。同时,基于省平台数据采集工作,完成了28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分册”数据整合工作,基本实现了居民健康档案、检查检验、电子病历共享、调阅、动态更新。二是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工作。结合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要求,已制定我市医共体部分信息化建设方案,逐步推进我市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6.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采用“县招县管镇用”和机构自主招聘、简化程序引进紧缺人才等方式招聘医务人员,2022年至今发布招聘公告5场,计划招聘351人。二是做好人才帮扶工作。英德市人民医院、英德市中医院分别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结成“组团式”紧密型帮扶工作关系。今年以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派出5名专家(第三批)到英德市人民医院进行支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派出3名专家到英德市中医院进行支援,精准做好“传、帮、带”工作。
7.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2022年以来组织多部门联合的新冠疫情防控应急演练2次(参与演练179人次)。二是法定传染病疫情处置,及时核实处理预警信息121条,核实处理率100%;及时有效处置传染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13起,食源性疾病聚集性事件15起,确保社会稳定,舆情可控。三是进一步推进落实重大民生实事。落实城乡“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任务。2022年计划完成8521例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截至6月20日,已完成8211例;推进落实适龄女生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根据上级关于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英德市适龄女生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4年)》,现统计全市适龄女生接种人数为6885人,今年将为其完成第一针接种;持续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工作,开展地中海贫血筛查,提高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质量,减少重度缺陷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整合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资源,实现婚前检查、孕前优生检查“一站式”服务,力争婚前医学检查率达70%,孕前优生医学检查率达80%。
8.扎实推进健康英德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市制定了以“文明健康 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第34个爱国卫生活动方案。截至目前,已开展了文明卫生进农村、文明健康进企业、病媒生物防制进市场、社区和平安健康进校园等主题活动,并在全市统一开展了“清脏治乱 共建绿色家园”城乡卫生大整治活动。二是有序推进健康英德行动各项工作。持续推进省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在全市范围持续推进健康社区(村)、健康促进医院、学校、机关等“健康细胞”建设,打造健康促进示范点,有序开展、稳步推进各项行动任务。同时,增强群众卫生防病意识,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
9.加强人口发展服务。2022年1-5月全市户籍人口125万,出生4489人,出生率3.6‰,总和生育率0.83,性别比115。二是继续落实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截至2022年5月,为计生奖扶对象13119人发放奖励扶助金714.49万元,为农村独生女家庭、农村纯二女家庭8874人购买城乡居民医保,实现各项计生奖扶政策“应奖尽奖,不漏一人”。三是婴幼儿照护工作逐步规范,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托育机构安全监管。四是加大全市老年人健康保障力度。联合人寿保险公司开展银龄安康活动,投入13.1万元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存在问题
(一)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压力巨大。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医保结算、药品耗材采购支付、政府举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等政策变化影响,各医疗机构收入回款期延长,药品、耗材付款期缩短,工资、社保等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医疗机构人员工资、社保、水电、药品、耗材等刚性支出均无法延期,资金周转压力大。
(二)医疗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近几年来,疫情、建设、安全、环保新标准新规范不断更新出台,各医疗机构早期建设的业务用房、配套设施大多存在不符合消防、环保新规或新的诊疗服务和疫情防控要求,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改造升级,特别是当前急需进行规范化改造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和污水处理设施、残障人员便利设施。受资金困难或土地限制,难以在短期内完善。与此同时,基层医疗机构职工周转房严重不足。全市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2723人,退休人员340人,仅有周转房1059套(自建992套、向当地政府等单位借用67套)。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职工周转房,或现有周转房设施不完善,加之乡镇租赁市场普遍不发达甚至缺乏,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如石牯塘镇卫生院,每一间周转房住两名医务人员,多人共住一间周转房对医务人员的休息造成极大的影响。周转房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才引进的难度。
(三)信息化建设和投入较为滞后。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初步建成满足全市各医院基本业务的系统。但市区三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核心医疗业务数据的互通共享,区域互联互通没有达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互联互通四级”的基本要求,还没有建成医疗三大核心数据中心(区域临床数据中心、检验数据中心、检查数据中心),不能实现检查检验结果的共享、互认工作,导致当前医共体信息化水平在清远属于落后水平,难以满足紧密型医共体建设需求。
(四)“一老一小”民生短板问题突出。医养结合和托育服务日益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全市目前仅有市福利中心和爱康医院(民营医院)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约200张床位,远未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托育服务方面,我市仅有6所民办托育机构,提供540个托位,离省要求的每千人口5.5托位(即5170个托位)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2022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各项工作。一是从严从实从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哨点监测工作,保持全市哨点监测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三是切实抓好隔离点指导和管理工作;四是继续抓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构建全人群免疫屏障;五是加强疫情防控流调溯源、核酸检测、转运隔离、应急管控、宣传引导等能力建设,配齐、配强相关设施设备,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工作。六是牵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组、专班演练工作。
(二)扎实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半年预计新建设九龙镇卫生院住院综合楼工程和青塘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楼项目,继续推进人民医院感染科、肿瘤中心大楼和英红镇综合楼等项目建设。推进我市二级医院平安医院建设,力争在建设周期完成建设任务。同时,做好指导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工作。
(三)做好医院等级创建相关工作。一是督促市人民医院、浛洸中心镇卫生院根据省级、市级专家指导意见、等级标准完善各项管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管理,持续按三甲、二甲标准做好日常工作。二是启动东华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工作,力争在设定周期内创建二级甲等医院。
(四)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一是持续做好2022年人才招聘、引进工作。计划于下半年引进2名高层次紧缺人才(蒋廷森、张述团)到英德市人民医院;二是继续下沉优质医疗人才资源;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落实选派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分院挂任职服务工作,进一步改善基层人才不足、水平偏低的现象,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建立人才库,发掘优秀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技术工作水平。我局拟计划成立常见病、多发病专家库及优秀干部后备人员库,通过建立人才资源库,使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力不断提升;四是加大力度推进英德市医疗卫生共同体人力资源统一管理。实行医共体内人员统一招聘、统一分配、统一配置、统一培养的管理模式。
(五)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落实重大疾病防控措施。继续做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确保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及时处理,积极开展演练、培训工作,着力强化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六)继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工作。逐年推进我市镇级医疗机构创建达到创建的推荐标准和基本标准,推进重大民生实事(落实城乡“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任务、推进落实适龄女生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工作)项目实施,落实项目指标任务,提高人口素质。
(七)继续抓好卫生城市、卫生镇村、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健康英德行动各项工作。一是持续推进国家卫生城市、省卫生镇创建工作,做好整改落实及各项创建提升工作,向清远市提交申报材料,做好清远市市级暗访、明查准备工作;二是进一步推进创建健康促进县各项工作,加强督查整改,力争今年通过省验收。三是持续开展健康宣传活动,加大“线上”、“线下”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向群众推送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贯通全生命周期健康知识普及,倡导群众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理念,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全市范围有序铺开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领域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助力健康英德建设。
(八)继续推进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一是组织市慢病医院(职防所)做好英德市2022年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二是大力推动国家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三是做好2022年职业健康定期评价工作。四是继续加强我市职业卫生体系建设。
(九)统筹解决“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补齐托育服务短板,把资金和资源投入到托育机构建设这类固根基、管长远的民生建设领域,2022-2025年,在英城街道、东华镇、浛洸镇统筹规划建设公立托育机构,增强中心城区和两个副中心城镇的区位功能。二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扎实开展老年健康服务工作,发展医养结合服务,今年下半年动工建设白沙镇、英红镇、西牛镇3个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中心,着手规划东华镇、黎溪镇、横石塘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十)统筹做好信息化建设。统筹升级或改造现有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及硬件资源,实现县域医共体间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管理同标同质、服务优质高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满足县域内广大群众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
(十一)加快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做实做细分级诊疗,以急慢分治为目标,畅通上下转诊绿色通道,进一步规范患者转诊转院的管理,引导患者有序就诊,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的就近就医新格局,推进全市医疗卫生均等化建设,为健康英德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