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英德市卫生健康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领域的讲话精神和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新形势下英德市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3年度工作总结
(一)突出党建工作,强化组织保证。始终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到卫生健康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强理论学习,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进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抓实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督导检查,扎实推进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进一步抓好医德医风建设。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成绩明显。在2022年度清远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健康清远行动考核结果中,英德市排名第一。2023年上半年,我市县域内住院率达91.1%,位列全省第六。2022年接受了省专家组的现场调研,经省卫健委审核达到紧密型标准,绩效评价结果县域排名全省第五名,清远市第二名,受到省卫健委通报表扬。2023年8月,确定我市为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并在大会作交流发言,11月8日在省卫健委召开的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工作进展视频调度会上作情况汇报。
(三)推进医院等级创建和服务能力提升工作。一是英德市人民医院被省卫健委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被确定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二甲评审专家组验收;二是英德市中医院通过省级胸痛中心验收,大湾镇、九龙镇卫生院顺利通过广东省胸痛救治单元验收;三是沙口镇卫生院等7间卫生院在2023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达到基本标准机构,大湾镇卫生院等4间卫生院达到推荐标准机构;四是2023年英德市医疗救治能力提质扩容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设备采购与安装,投资3676万元。已配置123张可转换ICU床位床位,其中英德市人民医院100张、中医院23张。
(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动态核增机制,由市委编办核定人员编制总量后,下放权力给卫生健康局每年动态调整,由医共体总医院统筹使用,有效盘活编制存量,强化人员统一招引和培养。二是采用“县招县管镇用”、“镇聘村用”、医疗机构自主招聘和简化紧缺人才引进程序、放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落地英德。2023年全年卫健系统共开展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工作人员9场次,共招聘到150人。办理订单定向医学生入编手续15人。三是建立医共体人才挂任职服务机制,2023年选派6名医疗人才在城乡医院间交流挂职,促进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五)积极落实“一老一小”相关工作,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持续做好人口信息监测工作,加强人口发展服务。截至2023年12月,全市户籍人口123.78万人,出生10469人,出生率8.44‰,总和生育率1.14,性别比114.44。同时,做好每个月计划生育“五项”奖扶对象核审及奖扶金发放工作。截至2023年12月,我市已有15442人次享受各项计划生育惠民奖扶政策,累计发放奖扶金1982.51万元,实现各项计生奖扶政策“应奖尽奖,不漏一人”。
加大老年人健康保障,加快医养结合项目建设。一是联合人寿保险公司持续推进“银龄安康行动”,为全市60岁以上老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政府投保率100%;二是东华镇中心卫生院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三是2023年完成了白沙、英红、黎溪、西牛4个镇医养结合项目建设,其中白沙、英红、黎溪镇项目已投入试运营,西牛镇项目2024年1月投入试运营,浛洸、横石塘镇项目已完成立项手续,正在加紧项目施工及设施设备采购。完成了东华、英城、望埠、黄花4个镇医养结合项目储备。2023年7月,在广东省卫健委在韶关市乳源县召开全省医养结合项目推进会,英德市卫健局在会上作经验发言。
持续做好托育服务工作。全市开展托育服务共有30间,其中民营托育机构6间,幼儿园开设托班24间,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约1632个托位,完成备案14间。我局联合各职责部门常态化开展托育机构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等督导检查工作,为我市婴幼儿照护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2023年8月在我市妇幼保健院挂牌设立优生优育指导中心,2023年对全市托育机构负责人、保育员开办2期培训班,共培训50 人。
(六)加强乡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保障乡村医生待遇,落实省财政每个行政村每年2.5万元,建立健全乡村医生养老机制,切实保障乡村医生待遇;为375名村医购买养老保险,315间卫生站购买医疗责任险,有效化解乡村医生的执业风险。
(七)推进做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23年,我市居民健康建档案85.29万份,建档率达90.40%,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各项指标基本达到任务要求。
推进重大民生实事。落实城乡“两癌”免费筛查工作任务。2023年,已为8404名适龄城乡妇女建立健康档案并结案,建档率和结案率均100%;做实做细免费产前筛查工作,2023年,我市已为10029对夫妇提供产前地中海贫血初筛服务,已完成唐氏综合征筛查6452人。
(八)加强县镇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工作。对辖区大型会场、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或应急保障共计38次;及时核实处理预警信息298条,核实处理率100%;完成四个季度全市传染病疫情发展趋势预警信息分析与风险评估。8月,我局的卫生应急代表队参加“2023年清远市疾控系统卫生应急技能竞赛”获得“优秀组织奖”、“团体二等奖”和个人奖项。
(九)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继续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
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在市中医院设置医共体中医治未病中心,自主研发并运用于临床的中药自制剂16种;25家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了中医馆,98%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不断扩大基层中医药服务覆盖面。
继续推进中医特色专科建设。今年我市有5个中医专科被评为清远市级中医重点(特色)专科,分别是:市中医院肺病科、心病科、针炙科、妇科;东华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康复科。
(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今年4月是第35个爱国卫生月,市爱卫办组织各镇街开展多场主题为“宜居靓家园 健康新生活”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全市共出动专业防制工作人员359人次,发放宣传品共37525份。
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市工作。2023年,我市申报创建国家卫生市,新增申报创建连江口镇、九龙镇、浛洸镇共3个国家卫生镇,申报创建东华镇、桥头镇、下太镇、波罗镇、大洞镇、水边镇、西牛镇及黄花镇共8个省卫生镇。
持续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2023年,全市共举办健康咨询210场、健康讲座1582场、健康素养巡讲8场,惠及群众4.8万多人次。
(十一)继续推进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加强我市职业卫生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行工作。我市作为国家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试点地区,现已建立职业健康综合监管平台,初步探索建立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英德经验”。市卫生监督所开展职业卫生政企共建“红桥行动”,与12个企业党支部结对共建,2023年11月获得广东省卫生监督所颁发的2023年广东卫生监督“工作创新奖”。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力量不断提高。2023年2月英德市慢性病防治医院(职业病防治所)取得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乙级资质,为广东省非大湾区首家县级取得该资质的公立机构。2023年12月英德市慢性病防治医院(职业病防治所)完成理化实验室的建设,积极筹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
强化职业卫生服务,推进职业健康检查。2023年,完成辖区共413间用人单位接害岗位人员20109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发现职业禁忌证1153人,疑似职业病9人。完成重点职业病监测报送信息20183人。下发卫生监督意见书130余份,立案2宗,罚款人民币金额12万元,消除职业监督执法“零办案”情况。
(十二)坚持“以案促管”,强化卫生健康安全风险防控。
将“以案促管”工作结合国家双随机抽查、创文创卫检查、卫生监督专项检查以及信访举报投诉等工作同步开展,充分发挥监督员贴近群众、深入一线的优势,广辟案源及案件线索。2023年共查处案件74宗,罚没98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现有卫生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目前基本能实现医共体内医疗机构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但与《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差距较大。
(二)医疗人才难招难留。一是医务人员待遇偏低,薪资相较于大湾区城市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职工住宿用房严重不足,生活设施套配不齐全,医疗卫生人才难以安心留在山区基层工作,流动性较大。
三、2024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深化医改工作,推进广东省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医共体提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中各子项目的建设,确保债券资金按进度规范高效使用。加强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二)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一是加大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力度,深入开展爱国卫生“五进”活动,深入推动全市各级卫生创建工作。
(三)积极推动医院等级创建工作。推进市中医院“创三甲”。
(四)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着力强化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一是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二是持续做好血吸虫病监测、沙口钉螺区域监测、艾滋病防治、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免疫规划、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和肺结核健康管理等工作。
(五)持续推进健康英德行动。推进做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工作。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及能力的建设。补齐“一老一小”基础设施短板,同步推进养老抚幼服务健康保障。继续推进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加强我市职业卫生体系建设。加强行业综合监管和医疗行为监管,全面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安全发展水平。
(六)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进一步健全乡村医生补偿政策,落实村卫生站多渠道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