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粤府办〔2017〕6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2017〕48号)和《广东省发展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2017—2020年)》(粤教基〔2017〕14号)要求,结合到2022年、2035年城镇村发展格局和人口空间分布情况,按照城乡统筹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要求,在科学测算学位需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本地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学校学位配置,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此,我局今年组织编制《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专项规划(2018-2035年)》,该项目现已经通过规委会审查。为了使规划更加科学、合理,现将规划草案依法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热忱欢迎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与,提出宝贵意见或建议。
公示时间:2018年02月22日——2018年03月22日。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向英德市规划和城市综合管理局提出对上述规划草案的意见或建议。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书面、邮件、网上留言等形式反馈到市规划局。
公示网站:英德市人民政府网
http://www.yingde.gov.cn/yingde/tzgg/wzlm_list.shtml
联系地址:英德市金子山大道规划和城市综合管理局。
联系电话:0763-2638332。
1. 区位
英德市位于粤北山区,属于清远市下属县级市,全市土地面积5671平方公里,广东省辖区最大的县级行政单位。
区位图
2.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英德市行政辖区全域范围。包括1个街道(英城)、23个镇(沙口、望埠、桥头、青塘、东华、白沙、大站、黎溪、水边、西牛、九龙、大湾、大洞、黄花、波罗、横石水、连江口、石灰铺、石牯塘、横石塘、英红、下石太、浛洸),涵盖全域城区、镇区、乡村居民点。
规划范围图
3. 规划原则
3.1均衡发展,分类指引
立足于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按照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要求,将教育均衡化作为规划的价值取向。强调城乡的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空间布局体系,分类指引,加速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
3.2多规合一,合理布局
将专项规划与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相结合,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国家、地区相关政策的有关要求,科学布点,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尊重土地利用现状与征地状况,结合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各上位规划的编制及实施情况,规划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和技术要求的学校布点,重点落实用地范围及用地规模。
3.3统筹兼顾、适度超前
幼儿园、中小学布点的配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方面充分考虑英德市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情况、人口分布、教育发展规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使规划设计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另一方面考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两个为主”的原则,将来外来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的比例会越来越大,将对教育用地的数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划将充分考虑英德市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位数相对受教育人群的适当宽裕度,从而保障英德市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长期健康发展。
3.4因地制宜,近远结合
根据英德市不同地区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情况的预测,确定不同地区学位需求量,制定指标确定学校班级规模和学校的用地规模。确保英德市现有幼儿园、中小学达到广东省标准化标准最低要求,新建学校适当高于广东省标准化标准最低要求,保障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基本功能实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以满足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方便入学为前提,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便于学校管理。并与城市相关规划近、中、远期发展目标相结合,充分考虑近期实施。
3.5城乡统筹,面向实施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贯彻城乡统筹、面向实施的理念,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协调各方利益,使得幼儿园、中小学布点具有可操作性。
4.基本思路
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统筹推进我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结构优化作为提高质量的主攻方向,提升教育结构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推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相互开放、衔接融通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立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究和遵循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善育人生态,建设绿色校园,建立完善人才绿色评价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促进每个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坚持依法治教,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广泛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切实改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学习困难学生受教育状况,全面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维护和保障不同人群公平受教育的权利。
5.发展规模预测
规划至2035年,市域学前教育学位需求为57380个,比现状增加13807个,市域千人学位数指标达到50个/千人;小学生学位需求为91469个,比现状增加10459个,市域千人学位数指标达到80个/千人;初中生学位需求为44966个,比现状增加12725个,市域千人学位数指标达到40个/千人;高中生学位需求为39224个,比现状增加20270个,市域千人学位数指标达到35个/千人。
6. 学前教育布点规划
6.1幼儿园建设标准与布局要求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增加幼儿园中小学学位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各地级以上市、县(市、区)政府要以城镇幼儿园不低于40座。
6.2镇(街)幼儿园布点规划
根据各镇(街)发展情况,主要分为“统筹增量”和“优化存量”两大类地区。
(1)统筹增量地区
主要包括英城街道、大站镇。
该类地区为英德市中心城区,主要通过区域统筹等方式,综合考虑解决未达配建要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小规模居住区适龄儿童的入园入学需求。通过置换和拆并整合等方式,结合城区“三旧”改造和区域用地功能调整,确保老城区用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的指标优先用于学校建设用地。支持利用现有学校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教育设施,对学校周边长期闲置或待开发土地,要优先规划为学校增容预留用地,并实行教育用地储备制度,将规划预留的幼儿园建设用地限期纳入教育用地管理范围进行储备管理。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教育设施项目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确保幼儿园建设需求。对纳入规划建设的幼儿园要及时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完善相关用地手续,依法做好确权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2)优化存量地区
主要包括英红镇、望埠镇、东华镇、浛洸镇、连江口镇、沙口镇、九龙镇、白沙镇、青塘镇、波罗镇、大洞镇、大湾镇、横石水镇、横石塘镇、黄花镇、黎溪镇、桥头镇、石牯塘镇、石灰铺镇、水边镇、西牛镇、下太镇。
该类地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育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是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寻求新突破;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新改变;三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全面更新。
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按照新要求高标准,全面消除危房,修葺完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在仪器设备方面,根据教学需要配备完善齐全的实验仪器与图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市域幼儿园布局分区规划图
7. 中小学布点规划
6.1幼儿园建设标准与布局要求
突出教育设施按服务人口规模合理均衡设置的原则。为了有利于居住人口方便地使用各类公共设施,并维护居住人口使用教育设施的公平性,教育设施应充分结合居住用地的布局配置。规划参考《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广东省普通高中等级评估方案》等规划建设要求,确定中小学布点主要技术指标。
6.2镇(街)幼儿园布点规划
倡导教育均衡化的前提下,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的原则,结合英德市现有教育设施布局情况,统筹考虑市域层面未来入学需求分布特点,制定2035年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规划。根据各镇(街)发展情况,主要分为“统筹增量”和“优化存量”两大类地区。
(1)统筹增量地区
主要包括英城街道、大站镇、英红镇、望埠镇、东华镇、浛洸镇。
该类地区为英德市中心城区和市域各重点城镇,主要通过区域统筹等方式,综合考虑解决未达配建要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适龄中小学生的入学需求。通过置换和拆并整合等方式,结合城区“三旧”改造和区域用地功能调整,确保老城区用地面积达到规定标准。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的指标优先用于学校建设用地。支持利用现有学校存量房产和建设用地兴办教育设施,对学校周边长期闲置或待开发土地,要优先规划为学校增容预留用地,并实行教育用地储备制度,将规划预留的中小学建设用地限期纳入教育用地管理范围进行储备管理。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非营利性教育设施项目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确保中小学建设需求。对纳入规划建设的中小学校要及时核定用地位置和界线,完善相关用地手续,依法做好确权登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擅自改作他用。
(2)优化存量地区
主要包括连江口镇、沙口镇、九龙镇、白沙镇、青塘镇、波罗镇、大洞镇、大湾镇、横石水镇、横石塘镇、黄花镇、黎溪镇、桥头镇、石牯塘镇、石灰铺镇、水边镇、西牛镇、下太镇。
该类地区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善教育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主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是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上寻求新突破;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发现新改变;三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全面更新。
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按照新要求高标准,全面消除危房,修葺完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在仪器设备方面,根据教学需要配备完善齐全的实验仪器与图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市域中小学布局分区规划图
8. 近期实施计划
结合全市各镇街近期人口变化及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相应调整学校总容量,实施规划方案,坚持学校规模适度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办学原则,对现有的中小学位置和规模不适应的情况,进行调整、撤并、置换或补建。重点解决学校用地面积不达标问题;新发展区域,按照规划配置的中小学布点,科学合理的分批、分期实施,避免空置学校。在切实解决现状紧缺地区学位供给的同时,近期密切结合三旧改造、重点地区建设、居住地块配套开发,合理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各部门联动引导历史配套地块的学校建设及移交;为充分发挥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效益、切实改善部分老校办学场地条件,实施现状学校达标改造计划;同时提前考虑以后基础教育设施持续发展,提出学校用地储备计划。
以本规划指导英德市幼儿园和中小学实施建设,在充分衔接上层次规划的基础上,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生态控制线、城市“四线”等各类控制线以及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的刚性管控要求。结合城市建设近期用地情况,优化调整幼儿园和中小学空间布局,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修订,保障符合幼儿园和中小学落地,作为直接指导教育设施建设的法定依据。加强乡村地区教育设施规划与管理,在编制和修订村庄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教育设施建设需求,并提出建设要求与指引。
规划近期新增、改扩建幼儿园16所,小学17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规划至2022年,新增幼儿园学位3990个,其中城区1440个;新增小学学位17955个,其中城区7290个;新增初中学位6150个,其中城区3900个。基本满足近期学位需求。
英德市规划和城市综合管理局
2019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