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城融合英红镇

“两德”经济合作区成为英德经济发展新引擎

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落户英德

清华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吸引大批企业落户
英德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打造“三大主阵地”(清远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实施“桥头堡”战略主阵地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重要承接地)为目标,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生产总值比增5.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增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8元,比增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054元,比增20%。“综合发展力”继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在《广东县域经济综合发展力研究报告》全省山区县(市)中排名第二后,2012年排位第一。
精心打造园区 英德成投资热土
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英德打造了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两德”合作区)、清远华侨工业园(以下简称“清华园”)、清远华侨工业园英红园三大园区作为承接工业项目的重要载体。位于英红、横石塘镇的“两德”经济合作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由顺德区和清远(英德)市合作(以下简称“两德”经济合作区)共建,重点发展家电、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及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位于该市东华、桥头镇的清远华侨产业园,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位于英红镇的英红园,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皮具服装、铝型材加工等产业。
英德市全力配合“两德”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工作。目前,提出在合作区用地申请的企业超过70家,万家乐、德美生物等10个项目已落户园区。清华园、英红园招商引资成绩显著。截至目前,清华园共引进项目177个,合同投资金额265.12亿元,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9个,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66亿元;佛山顺德(英德)省级产业转移园成功落户清远华侨工业园,并被列入全省十大重点产业转移园。英红园共引进项目53个,其中投产11家、试产3家,在建28家,亿元以上项目30个;合同投资金额171.4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约20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300亿元。
随着位居世界机电企业500强前列的人民控股集团和中天创展集团、时立投资集团入驻英红园,一批其他优质企业的入驻,以及“两德”经济合作区的万家乐、德美生物等项目动工建设,英德市园区投资优势呈现出愈发凸显的“马太效应”。园区的发展,有力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形成产城互动、产城融合的良性循环。位于英德以北7公里的英红镇,实现产城同建,产城融合,成为清远市产城融合的新亮点。今年下半年清远市将在英德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产城融合发展经验。
英德除加快上述园区建设外,还抓好重点镇街的工业发展和产业发展。在英城街道规划建设英州工业园,重点发展彩印包装、电子信息、汽配产业。浛洸镇重点发展制糖、服装、缫丝等产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青塘镇和白沙镇重点发展稀有金属深加工、建筑陶瓷产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1个。连江口镇重点发展浮法玻璃及玻璃深加工产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望埠镇重点发展水泥工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8个。沙口镇重点发展化工、水泥工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桥头镇重点发展钢铁、纺织、林浆纸产业,目前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
科学定位布局形成多元化工业格局
英德以优化资源型工业和突出发展“两电一机”及加快园区建设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强市目标。
工业发展方向逐步从“耗能型、分散型、普通型”向“生态型、集聚型、精品型”转变,工业格局从以“两水一矿”(水泥、水电、矿产)为主体向“两电一机”(电子、电器、机械装备制造)为主体转变。同时,继续支持水泥、玻璃、陶瓷、精细化工及稀有金属等产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工业格局,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英德已初步确定“三区”、“三带”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布局。“三区”即现代服务业与工业集聚区,包括英城街道和大站镇,以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为抓手,整合城市发展空间,有序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和部分功能外迁,重点发展商贸、商务、房地产和旅游服务、物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工业。
现代加工制造业集聚区包括中部、东部的英红、望埠、沙口、东华、桥头、青塘、白沙镇以及西部的浛洸镇,重点建设“两德”经济合作区、清华园、英红园以及望埠水泥基地、陶瓷基地、广晟项目,以新型干法水泥、涂料化工、矿产精深加工、纺织服装、陶瓷、电子、电器和机械制造等现代化加工制造业为主,建设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
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业集聚区包括中部、东部的横石水、连江口、黎溪、下太和西部的西牛、九龙、石灰铺、大湾、石牯塘、波罗、横石塘、黄花、水边、大洞等镇,依托资源与生态优势,重点发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建设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示范区。
“三带”即广乐高速现代产业集聚带,沿广乐高速,串联“两德”经济合作区、英红园和英德中心城区,是全市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汕昆高速现代加工制造业集聚带沿汕昆高速公路,串联浛洸工业园、“两德”经济合作区、清华园,是全市东西向重要的加工制造业集聚带;京珠高速现代加工制造业集聚带沿京珠高速,串联清华园、白沙陶瓷基地和涂料化工基地、青塘陶瓷基地,是全市南北向重要的现代加工制造业集聚带。
加快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产业
英德结合自身实际,在做强、做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新型产业。
提升发展资源型工业。一是提升发展水泥工业。做大做强“水泥之都”品牌,力争在现有12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基础上,再建6条日产4500-6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达到2700万吨左右,同时全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二是提升发展玻璃制造业。推进鸿泰玻璃二期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浮法玻璃及光伏太阳能玻璃项目,将英德市打造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浮法玻璃、光伏太阳能玻璃生产基地。三是提升发展陶瓷产业。加快推进青塘、白沙陶瓷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引进知名陶瓷生产企业进驻,建成全省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环保达标、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四是提升发展矿产工业。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有序开采,提升矿产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水平,培育一批较大型的矿产深加工企业。
加快发展传统优势工业。继续支持三耀、月亮彩印包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彩印包装行业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培育、扶持一批麻竹笋和茶叶种植加工企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加快发展精细化工。着力打造清华园和粤北产业新城精细化工定点基地。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改造提升浛洸镇传统服装产业,打造清华园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着重发展茧丝绸产业,把该市打造成为粤北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加快推广优质茶品种,重点发展英红九号、英州一号、金萱等优质品种茶园,突出抓好优质水果生产和花卉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创牌工作,引导、催生和打造省级和国家级农业名优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发展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
突出发展大旅游产业。围绕建设“旅游休闲胜地”战略目标,加快推进旅游大项目和精品项目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以仙湖温泉、奇洞温泉、宝墩湖温泉为代表的温泉度假产品和广晟生态城、宝晶宫、金海湾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积极推进旅游驿站、自驾游营地、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完善自驾游产品和服务体系,将英德打造成为华南知名、国内一流的自驾旅游目的地。释放大型旅游项目带动能力,积极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等体验式乡村旅游。把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整合英石、茶叶、摩岩石刻、客家文化、知青文化、侨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把旅游与农业产业、“三农”及“建设美丽英德”紧密结合,达到旅游帮农惠农实效,提升英德旅游的综合品位和整体形象,最终实现旅游富民强市。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利用英德市“承南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建设大站物流基地,建设城西、英红、望埠、东华、浛洸等物流中心,努力将英德建设成为泛珠三角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和粤北地区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化。英德坚持工业园区化战略。一是加强规划,夯实基础,提升园区承载项目能力。结合功能、区位、产业基础、发展优势等因素,面向长远,适度超前,注重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留足空间,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二是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推行多元化、多渠道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加快完善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活休闲娱乐设施。三是着力引导项目进园区,加快推进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延长产业链,实现生产要素的集中,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模式对环境的破坏。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争创名牌步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培育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以名牌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
选准选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英德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扶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支持广东为尔康医药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重点发展生物技术产品、化学制药、医疗保健器械等。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把握世界新材料发展趋势,重点开发低能耗、低污染、可再生利用的高性能材料。鼓励发展环保节能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末,英德市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