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全社会公布了《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了12项主要任务以及组织保障措施,大力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作为广东省先行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的县市之一,在清远市林业局指导下,英德以落实中央、省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要求为重点,以兴林富民为目标,围绕“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林改四问”,在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产业、开展权属交叉注销登记试点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拓展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实现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

一是加快推进集体林权“三权分置”,确保林农利益。落实深化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让全市林农真正吃下了“定心丸”,有效激活了集体林发展潜力,推动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实现以生态富民。我市西牛镇小湾村近年来通过盘活大量撂荒地、林地,集中打造1200亩的麻竹笋示范基地,由村中11户人家竞标承包种植,每户种植面积超过50亩,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4万元,带动农户收入超420万元;英德宏烨农业发展公司通过流转承包盘活林地资源,在连樟样板区内的下太镇高洞村、连江口镇连樟村等地种植了7000多亩的油茶,每年产值超1000万元,帮助当地村社区增收十多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三权分置”明晰了产权关系,促进林地流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二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麻竹绿色富民产业。英德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结合特色麻竹笋产业,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2023年以来,我市多次组织全市干部职工开展大型义务植竹活动,一株株小竹苗掀起“植竹增绿、植竹生金”热潮。在提升麻竹笋种植规模的基础上推行笋产业“大集中、小分散”布局,通过以工带农,实现笋农和企业双赢。目前,我市共有麻竹笋经营企业54家,合作社112家,粗加工及收购点429个,14家企业获得SC认证;全市麻竹笋种植面积已扩大至85.91万亩,预计产量近150万吨,同比增长20%,有望实现产值突破百亿元。

三是促“小山”变“大山”,一体化推进林农增收。英德借助国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探索“国有林场+集体林”联营共建模式和“政企村”联合发展模式,让林地由分散变集中、零碎变连片,促“小山”变“大山”,逐步实现“林地增效、林农增收、集体收益、公司发展”的多赢局面。国有清远市英德林场与邻近的村委(或者村民小组)联营的林地面积达52061亩,联营部分的林地经营模式是村民小组出林地,林场负责经营,扣除经营成本后,按比例双方各占50%的净利润。采取联营的经营模式,既能解决了村民的实际困难,也能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四是开展权属交叉注销登记试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近期,我市针对城镇建设用地与原林权证范围交叉重叠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开展权属交叉注销登记试点,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一举措旨在理清林地权属,有效推进相关开发工作。目前,该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完善流程中。通过这一实践,英德将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还理清了林地权属关系,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往山民财源少,如今林农富路多。往日造林无甜头,今朝植树有奔头。”这样朗朗上口、反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山增绿、民增收变化的谚语,正成为英德的生动写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的首要工作目标,英德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林业治理体系,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和绿美英德生态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绿色支撑、注入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