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财政局深入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要求,以“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为导向,积极构建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科学评估、精准施策、强化监督,推动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双提升”。2024年共完成72个政府投资项目的事前绩效评估,节约财政资金5.13亿元,节约率达25.33%,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机制创新,构建职责明确的组织体系。一是跨部门联动,凝聚评审合力。英德市成立政府投资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专责小组,由财政局牵头,联合发改、代建、投审部门建立“横向联动+纵向协同”工作机制。通过职责分工、意见互认,围绕项目立项必要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等维度开展联合论证,确保评估结果科学权威。二是分类推进,提升专业效能。针对重大项目,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评估,绩效评估专责小组全程跟踪参与;一般项目则由绩效评估专责小组团队协同完成,既保障专业性,又降低行政成本。2024年完成的72个评估项目中,有3个项目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评估,69个是由绩效评估专责小组独立完成。
聚焦流程优化,打造科学化精细化评审模式。一是全流程质量管控。建立“资料审阅—现场调研—报告评审”全流程管理体系,通过专家评审会、现场踏勘、数据核验等手段,确保评估报告真实准确。2024年累计开展现场调研52余次,召开评审会65场。二是动态化指标设计。结合项目类型差异化设置指标体系,如民生类项目侧重“公平性”和“满意度”,产业类项目聚焦“经济性”与“可持续性”。
聚焦结果应用,推动绩效管理向实效转化。一是刚性挂钩预算安排。建立“评估结果—预算调整—政策优化”联动机制,对低效项目压减资金、无效项目坚决取消。2024年,2个论证不充分项目被暂缓实施,释放财政资金1.06亿元优先投向民生领域。二是强化反馈整改机制。推行“一对一”绩效评估结果告知函制度,将评审结果反馈至项目单位并限期对项目方案进行优化,形成“评估—反馈—优化—提升”良性循环。某隧道工程通过修改优化设计方案,后期建设成本降低63.02%。三是拓展成果辐射效应。建立典型案例库,强化压力传导,不断提高各预算单位绩效意识,营造“事事讲绩效,时时想绩效”的氛围,推动绩效管理从“花钱问效”向“系统增效”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