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英德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各项要求,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改革为引擎,推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夯实数据发展基座,提升市域治理能力,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民生保障,支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重点任务,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英德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夯实数据发展基座
一是加快数据汇聚。以“系统上云、数据上浮、共享汇聚、全网通享”为路径,从数据目录编制、数据资源挂接、订阅上级数据接口等方面强化数据共享支撑能力,促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政务数据共享,推动全市政务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共享共用。全市编目挂接自建系统16个,编制数据资源目录1052项,向公众开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273个,开放数据量3521万条。二是加快数据应用。以电子证照作为实现数据应用的切入口,通过证照类型梳理认领、电子证照录入、电子印章制作、事项关联电子证照等手段夯实数据应用基础,制作电子印章373枚,汇集电子证照78类12285个,关联电子证照材料的政务服务事项805项,有力支撑电子证照在办事材料“免提交”“告知承诺制”事后核查、“无证明城市”“减证便民”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切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二、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提升市域治理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智慧市场监管能力。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和运用,充分运用校园食堂厨房内的视频监控,对食堂厨房卫生环境、食品加工操作过程等实时监管,对重点问题进行违规AI抓拍,提升监管效能,对全市245家学校(含幼儿园)食堂实行全覆盖、全天候实时监控,开展线上巡查检查81次,实现学校食品安全监管智慧化。二是强化财政智能化管理能力。全力推进“数字财政”系统建设。2021年以来,“数字财政”执行域、核算域、预算域相继全面上线成功,为相关部门规范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能提供了支持,大大提高了预算编制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数字财政”系统覆盖英德市250个预算单位、7家代理银行,为1100个用户提供数字财政全方位服务,累计完成资金拨付50.82万笔675.79亿元。三是强化政务服务监测能力。建设“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专题应用,打造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体大厅运营、政务服务效能、政务监测、12345热线、公共资源交易等特色应用,实现英德政务服务领域的宏观呈现和多维分析,辅助领导决策,提高内部效能。
三、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开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新局面
一是加快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审批改革。有序推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含质量安全监督手续、人防工程施工许可)电子化审批,目前仅需线上申请即可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核发业务。二是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依托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和粤商通APP,实现市场主体注册、变更、注销等业务“全程网办”。企业开办网办率达99.5%,个体工商户开业网办率达99.9%,其他商事登记网办率达87.5%。截至目前,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已超过8万户。三是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持续拓宽非接触式办税渠道。现已开通的非接触式办税渠道包括电子税务局、粤税通小程序、自助办税终端、V-tax远程帮办等渠道,除法律规定要求和需线下实物交付的以外,纳税人和缴费人的主要办税缴费事项已全部纳入“非接触式”办理,非接触式办税率达97%。
四、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民生保障能力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进住房管理数字化。在原房屋交易和产权管理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商品房电子合同、电子印章项目升级,启用商品房买卖合同电子签章功能,彻底解决房屋交易过程中合同反复提交的问题,高效推进我市商品房交易工作。二是加强医疗保障体系信息化。全市有442家医药机构接入医保电子凭证,接入率100%,实现医保结算从“卡时代”进入“码时代”。推进数字智能监控,维护基金安全,依托医保大数据系统进行疑点筛查,通过自动实时监测推送疑点数据4190条,反馈处理4190条;完善基层直接结算系统。在全市345间村级卫生站配备使用“清远村医保APP”,实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覆盖。截至9月,累计报销56214人次,医保支付资金116.56万元,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基金监管风险。三是大力推广“清远一卡通”。通过“清远一卡通”求职招聘子系统,求职者实现在线填写简历、浏览岗位信息、投递简历等,用人单位实现在线发布用工需求、查看求职者资料以及邀请求职者进行视频面试等,小程序后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把求职者意愿、技能等信息和岗位的要求、福利等进行算法配对,实现人岗快速精准匹配对接,随时随地提供求职招聘一站式服务。
五、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支撑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加强应急管理软硬件设施建设。投入1000余万元资金,为全市300个村(社区)配备300台值班值守系统设备和600台无线对讲机,建设18套无线自组网(高山基站),实现行政村(社区)无线电覆盖率100%。同时,为24个镇(街)和12个自然灾害防御重点村配备156台卫星电话,构建起从清远到村的四级联动应急指挥体系,切实解决应急通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强化应急减灾处置和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充分运用森林防火综合管理应用系统,覆盖全市24个镇(街)、划分网格2255个、护林员注册率100%,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管、责有人担”。通过GPS/北斗定位终端,可实时监测护林员的巡护轨迹与里程,护林员通过系统实时上报火情、违规用火等问题,推动早期处理能力提升,森林火灾和违法行为发现时间显著缩短。三是提升智慧水利信息化能力。全市累计建设115宗小型水库“三要素”观测站(雨情、水位、图像),其中公益类水库59宗,电站类水库56宗。建立智慧水利“云安全网”,公益类水库已全面接入智慧水利监控系统、“平安小水库”“粤坝卫士”等,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抓手,打通各级责任人因沟通不及时、处理不及时而导致更大安全隐患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