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大湾镇人大代表林神葵,躬耕教坛24年,一直扎根农村教育的她,深知农村外出务工父母的无奈与心酸;也深知孤儿们的渴望和心声。为此,她将本职工作与履职紧密结合,一直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儿们的健康成长,坚守教育初心,为民办教育实事,身体力行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抱着砖头,就无法抱你。我放下砖头,就无法养你。”这是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父母的无奈与心酸,在生活压力下,许多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林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得知当地留守儿童比较多,特别是假期期间缺乏监管,导致一些孩子在假期里慵懒、作息混乱和安全意识松懈等现象时常发生。因此,她通过走访村居干部,加强与镇村妇联主席的联系,想方设法在假期里多方联动,关爱留守儿童。她还与当地镇妇联发起《“童伴妈妈”调查问卷》,在各村里寻找符合条件的志愿者对同村的留守儿童进行日常关爱。日常的家访和走访工作中,她热情地与群众唠家常,普及家庭教育基础知识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
每逢节假日,林神葵经常进村入户家访,了解留守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生活情况,并为他们普及交通安全、防溺水、防电信诈骗、预防欺凌和预防性侵等教育;在学校里,林神葵专门为中高年段的女生开设女生青春期教育讲座,通过多途径不断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助力留守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为孤儿送去温暖,让孤儿成长过程中有爱也有光。林神葵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和走访中,注意到了一个极度需要关爱的特殊群体:孤儿。“他们的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孤独和渴望,他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温暖的家,得到父母般的关爱和呵护。”这是孤儿们的渴望和心声。家庭不幸、缺少父爱母爱的他们一般都寄养在亲属家里,党委和政府已经帮他们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但家庭温暖和被呵护的需求仍难以得到满足。他们都有寄人篱下的自卑感,比较容易养成或内向或叛逆的性格。对此,林神葵想尽办法,为孤儿送去温暖。
小萍和小炎姐弟是一对孤儿,寄养在大伯父家。村子里的孩子只有他们姐弟两个,其他的村民大部分都搬走了,只剩下部分老人留守在村子里。在走访中,林神葵发现上二年级的姐姐小萍因缺少玩伴导致比较内向,弟弟小炎5岁仍未上幼儿园。林神葵和身边好友一起凑足小炎上幼儿园大班的学费,并和他的大伯大伯母商量好,让弟弟接受了学前教育。一年的幼儿园生活,让小炎从一个灰头灰脑的调皮蛋变成了一个满口说顺溜普通话的准小学生。

党委和政府给孩子们建了新房子,林神葵就凝聚各方力量为孩子们刷墙漆、置办厨具家具,精心为他们挑选书桌和床上用品,甚至连房间里的绿植,都细心地为姐弟俩摆放好,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平日空闲,林神葵会到家里教他们整理家务,也会送上课外书和他们一起阅读,带上篮球和他们一起锻炼身体;换季了,她会给孩子们及时送去新衣;节日里,会带上慰问品和孩子们过节。去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林神葵还专门带上卡通造型的千层糕和定做了节日蛋糕给孩子们送去,跟他们一起唱歌、许愿和切蛋糕,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和生活的甜。在林老师的关爱下,小萍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前茅,小炎也懂事向上。孩子的大伯父大伯母经常跟村里人说:“林老师对孩子们比亲人还亲,林老师让孩子们变得更阳光了,也让我们老两口减轻了教育压力,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好代表。”
作为老师,林神葵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正在努力完成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人大代表,她用细致的眼光和温暖的心,关注着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奔走,努力办好教育实事,是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大代表。
(供稿:大湾镇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