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切实提升极端天气下防汛救灾协同作战能力,4月23日至25日,西牛镇党委、政府联合英德移动分公司、镇卫生院、民兵应急分队及村级防汛突击队等部门,开展2025年汛期通讯保障暨防洪救灾综合应急演练。本次演练聚焦“科技赋能+实战练兵”,设置5大核心场景,出动80余名应急力量、调配20余台(套)专业装备,全流程检验应急预案,为平安度汛筑牢坚实防线。
高位部署,锚定防汛“责任链”
演练前,西牛镇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目标。镇党委书记方武贤强调,必须严格落实“三到位”要求——责任压实到位、风险研判到位、物资储备到位,确保应急体系“响应快、调度准、处置稳”。镇长刘少波现场组建“1+4+N”指挥体系(1个指挥部、4个专项组、N个村级联动单元),针对通讯盲区、孤寡老人转移等5项防汛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攻坚方案,实现“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协同作战”。
科技赋能,织密应急“保障网”
通讯保障链:三重防线“永不掉线”。英德移动分公司启用“卫星+无人机+应急基站”立体保障体系:模拟强降雨导致主干光缆中断后,30分钟内快速架设便携式基站,恢复灾区信号;无人机搭载中继设备飞跃塌方区域,实现高空信号覆盖;引入“卫星电话+5G应急通讯车”双链路指挥系统,灾害现场与指挥中心实时高清视频联动,确保信息传递“零延迟”。

生命救援链:三级联动“争分夺秒”。镇卫生院启动“三级急救响应”:一线救援组乘冲锋舟破浪疾驰,携带AED设备抵达落水点,现场演示“黄金4分钟”心肺复苏术;二线医疗站在安置点对批量伤员进行检伤分类,精准处置溺水、骨折等汛期高发伤情;三线联动县人民医院开通绿色通道,通过5G远程会诊系统远程指导危重病例高效转运,构建“救、治、转”全流程生命保障链。
群众转移链:双线并行“不漏一人”。创新“网格化+铁脚板”转移模式:村级防汛员通过“云喇叭”循环播报预警,对独居老人、残障人士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民兵应急分队操控无人机高空排查滞留人员,橡皮艇救援组迅速突入低洼区域,成功解救受困群众,实现“应转尽转、应救尽救”。

设备攻坚链:以老带新“锤炼硬功”。开展“理论+实操”双训:民兵教练员现场示范冲锋舟S型避障、逆流靠泊等高阶操作;电力保障组对新配备的磁浮发电机进行拆解教学,参演人员逐一完成故障排查、快速组网等实战科目,确保极端条件下设备“拉得响、用得上、打得赢”。

以练促改,筑牢安全“防护墙”
演练结束后,指挥部召开评估会,针对预警信息传递延迟、村级物资调配不畅、特殊群体转移超时等3类共性问题,提出“三强化”整改措施:一是强化科技支撑,实施“智能监测设备升级、应急通讯分级保障、本土技术专班培育”三大工程,构建平战结合的智慧防汛网络;二是强化基层培训,开展镇村两级应急队伍轮训全覆盖,提升一线人员实战能力;三是强化群防群治,发放便携防水版防汛避险手册,重点标注紧急转移路线、医疗救援电话等关键信息,开通“电话报灾+网格巡查”双渠道,镇村两级防汛专线24小时专人值守,建立30分钟应急响应承诺机制,确保“群众有呼、政府必应”。
目前,西牛镇已储备冲锋舟5艘、橡皮艇7艘、发电机10组、抽水机7台、卫星电话2部、对讲机26部,完成13个村级应急避难场所物资标准化配置。下一步,将聚焦“平急两用”能力建设,通过“桌面推演+实战盲演”持续优化应急体系,以万全准备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供稿:陈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