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青山间,一根麻竹笋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截至2024年底,清远市西牛麻竹笋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1.57亿元,成为清远市首个产值破百亿的农业产业。西牛镇作为英德市麻竹笋主产区,种植面积达20.8万亩,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山区乡镇,通过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走出了一条“全链发展、科技赋能、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崛起之路。

西牛麻竹笋制食品
全链条升级:小竹笋撬动百亿大产业
西牛镇紧扣“土特产”三字诀,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抓手,构建起“种植-加工-研学-文旅”全产业链条。在3万亩富硒土地上,无人机巡护、智能滴灌系统覆盖率达90%;鲜笋24小时内可转化为即食笋片、益生菌酸笋等20余种产品,其中益生菌酸笋生产工艺实现关键突破,推动效能全面提升;废弃笋壳经科技转化制成的环保餐具获欧盟认证;打造的麻竹笋主题公园深度融合产业与文旅,激发乡村消费新活力,带动周边产业协同发展。

西牛镇麻竹笋展示中心展厅及大数据平台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现代农业转型
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注入新动能。在华南农业大学等技术团队支持下,西牛镇建成174亩产学研基地,研发了微生物菌剂“航天宝”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防治技术,有效防控了麻竹笋的病害问题,并显著提升了老竹头的产量效益。万亩富硒基地推广“小田并大田”模式,西联村800亩连片水稻田已实现高度机械化作业;赤米村复垦撂荒地360亩,“双季稻+”项目亩产突破2000斤,所产富硒大米实现高价销售。小湾村通过“土地整治+产业导入”,连片完成耕地整合治理共4700多亩,打造成麻竹笋种植基地。

赤米村田园风光
机制突破: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
西牛镇创新构建“政策+金融+保险”三位一体保障体系,同步完善产业链基础设施。发放“金竹笋”专项贷款激活1.6万亩种植区,价格指数保险实现全覆盖;13个行政村联合成立西牛竹顺农业发展公司,盘活闲置土地232亩建设产业园,小湾村建成3700平方米标准化麻竹笋收购点,设置清洗区、熟笋车间等功能分区,日处理鲜笋达10万斤,实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西联村规划投资800万元建设现代化标准收购点,整合收购、加工、储存、销售全链条服务,预计投产后可提升片区加工效率40%以上。多元增收模式持续发力:赤米村利用闲置校舍发展笋干深加工,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花田村“辣椒+鱼塘”立体种养模式使村集体收入跃升至17万元。

花田村大棚樟树港辣椒种植基地
城乡焕新:从“脏乱差”到“绿美样板镇”
西牛镇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高标准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实现从基础配套到品质服务的全面提升。镇域入口处新建特色景观标识,巧妙融合镬耳墙、青砖等岭南传统建筑元素与竹编艺术,凸显“麻竹笋之乡”文化底蕴;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设33个标准化摊位,划分为水产、三鸟、蔬菜、鲜肉、干货五大功能区,配备公厕及每日检测公示栏,环境整洁有序;占地4395平方米的滨江公园绿化覆盖率超65%,沿河亲水平台配置健身器材、乒乓球台等设施,成为居民晨练夜游的热门地标;美丽圩镇客厅利用德嘉大酒店一层改造而成,设置历史沿革、镇域规划、麻竹笋展销主题区,特别增设交流休闲区,摆放茶桌、本土文化书籍,既是村民议事的“榕树头”,也是游客品茶观景的打卡点。门前广场同步优化为公共停车场,通过竹制工艺品、竹文化图文展等实物展陈,生动演绎“一根竹笋的发展历程”。从“脏乱差”到推窗见绿、抬脚进园的“绿美样板镇”,西牛镇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

美丽圩镇客厅
惠民实效:基层治理托起幸福生活
西牛镇以“百千万工程”为主线,打造民生改善闭环。建成牛路口大桥、新自来水厂及集中供水工程,破解3000群众涉水出行难题,实现圩镇自来水全覆盖;发放社会救助资金921万元筑牢保障网,运营长者饭堂、发放32.21万元奖教奖学金托起"一老一小"幸福底线。麻竹笋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留守妇女在笋品分拣工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全镇农民的人均收入实现了大幅提升,13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干部卷起裤脚下田头,在榕树下纳凉议事、到院坝夜话家常,收集诉求,闭环办理道路硬化、修水渠、装路灯等20多项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从田间问题到民生答卷件件有着落,让百亿产值真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增量。
从深山里的“小竹笋”到产值百亿的“大产业”,西牛镇的实践印证:乡村振兴既要守住“土”的资源,更要做好“特”的文章。当科技赋能让“绿水青山”可计量,当机制创新使“共同富裕”可触摸,这条“靠山吃山”的新路,正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抓县域促镇域带村域”战略的鲜活样板,为全国山区乡镇提供了可复制的“西牛方案”。
供稿:林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