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笼罩粤北山乡,连江口镇的村头巷尾、农家院落却亮起一盏盏温暖的灯。这不是寻常的夜晚闲聊,而是一场场名为“英州夜谈”的干群恳谈会,正悄然重塑着基层治理的脉络。自今年2月全面启动“英州夜谈”以来,这盏“夜灯”已照亮67个夜晚,吸引600余人次乡亲们走出家门,在推心置腹中,223个“急难愁盼”有了回响,185个问题找到了解法。
机制创新:夜谈如何谈出实效?
为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镇党委构建起强有力的组织引擎——由镇党委主要领导挂帅任组长,11支夜谈小组如毛细血管般深入各村(社区)。这些夜谈小组每月至少两次下沉村组、企业和特殊群体家中,将“固定主题”与“自选动作”巧妙结合,确保夜谈内容全面又具有针对性。
夜谈绝非“走过场”。各小组提前精心准备,建立清晰台账;现场用心倾听,全面梳理矛盾风险;事后限时解决,联动部门协同攻坚,形成一套“纠纷联调、难题共商、定期回访”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民意“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七大成效:星光点点,照亮民生路
在连江口,夜幕下的交谈催生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汇聚成七大动人篇章:
产业落地“加速器”:连江口镇下步村的麻竹笋曾深陷销售困境。夜谈小组了解笋农愁绪后,迅速行动,盘活闲置旧加工厂,引入专业企业运营。如今,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将鲜笋变现,竹笋经济焕发新生。连江口镇城樟社区淡地组的光伏项目最初无人问津,驻村领导和夜谈小组多次夜访,耐心释疑解惑,最终,村民们消除疑虑,闲置屋顶披上“阳光新装”,照亮了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路。

基础设施“升级键”:连江口社区夜谈小组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美丽圩镇”建设。如今,G240国道便民人行道、渡口公厕、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民生项目相继落成,圩镇道路硬化率已达100%,路灯亮化覆盖98%,公共设施“15分钟生活圈”基本成型,“家门口的幸福”变得触手可及。

人居环境“美颜师”:破除陈规陋习,需要润物无声。各夜谈小组以“夜间议事”形式,大力宣传整治“六乱”(乱搭建、乱堆放等)行动,充分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创新的整治方案促使90余栋建筑“焕新颜”;联动52场整治活动,动员6000余人次参与清理死角、拆除违建;推动村规民约自治机制落地生根,实现环境治理从“突击式”走向“长效化”。
民生难题“服务者”:从修复农田“命脉”到畅通乡村“动脉”,夜谈直击痛点。下步村夜谈小组推动腰鼓片区灌溉管道工程规划;初溪村、南坑村、三井村的夜谈小组则合力修复了多处水毁道路与桥涵,为538名群众的出行与生产生活打通了堵点,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特殊群体“暖心人”:自4月起,夜访重点人员、特殊群体成为固定主题。11个小组深入低保户、精神障碍患者等家庭,动态跟踪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帮扶落实情况,持续叩响心门,将关怀精准送达“最后一公里”。
矛盾纠纷“润滑剂”:邻里之间难免产生矛盾纠纷,碍于情面,有时未能及时沟通,久而久之便成了心结。“夜谈活动”正是村民间的“连心桥”。活动中,连江口镇平安法治办工作人员和人民调解员参与其中,大家围坐一堂,将平日的矛盾摆出来说开、议透,力求把问题化解在村里。如,三井村委会花园村小组与塘边村小组因祠堂建设引发的土地权属纠纷,以及银坑矿区在施工投产过程中与银坑村民产生的各种纠纷,都是在一场场夜谈中,最终得到成功化解,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平安建设“防护网”:夜谈也是安全课堂,干部们借入户之机,同步开展反诈、禁毒、防汛等宣传活动,通过剖析案例、传授技巧,覆盖约600人次,为连江口镇域发展织就了坚实的安全网。

展望未来:连心之桥更宽广
展望前路,连江口镇决心将这座夜幕下的“连心桥”筑得更宽更牢。借助“百千万工程”东风,把夜谈中汇聚的民声民智,加速转化为切实的发展规划与项目。通过更深入的宣传引导,吸引更多乡亲推开门、坐下来、掏心窝,让“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共建共治共享之歌,在连江口的夜色中愈发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