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房前屋后堆满杂物,墙面也破旧,现在真是大变样了!”水边镇乌城村村民陈伯指着自家粉刷一新的房子,笑容满面,“党员带头干,大家齐动手,家园越住越舒心!”这番景象,正是水边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凝聚干群合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结出的硕果。
党建引领架心桥,求真务实焕新貌
在推进基层治理与人居环境提升的过程中,水边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一核心“引擎”,将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作为关键“抓手”,以一系列扎实举措联系服务和组织发动群众参与。
水边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英州夜谈”活动。夜幕降临,党员干部走进农家小院,与结束农忙的群众围坐,围绕“六乱”整治、环境美化等话题,大家畅所欲言。党员干部耐心倾听,认真记录群众诉求与建议,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同时,他们化身政策“讲解员”,用通俗语言宣讲“百千万工程”政策及人居环境提升的好处,凝聚起党群思想共识。

水边镇组织开展多场“英州夜谈”收集群众对于人居环境治理的意见建议
密切联系群众,更需体现在行动上。水边镇开展常态化入户走访,党员志愿者成为政策“宣传员”与思想“疏导员”。面对乱搭乱建、杂物堆积,他们不回避,耐心讲清危害;解读农房风貌提升政策,消除群众顾虑。对于群众提出的疑问和难题,党员志愿者逐户分析,现场协调解决,用实际行动赢得信任。
党建引领下的密切联系与作风转变,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热情。过去“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明显改善,如今村民主动参与村庄建设,自觉清理杂物、参与绿化美化、配合农房改造。在党群携手努力下,水边镇人居环境焕然一新,村庄整洁美丽。

水边镇党员志愿者入户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宣传与签订门前“三包”协议

水边镇党员志愿者入户开展人居环境治理宣传与签订门前“三包”协议
优化机制筑长效,巩固成果促“常美”
为避免环境整治“一阵风”,水边镇党委着力构建长效管护机制,为“全域美、持久美”筑牢制度根基。一是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将村民房前屋后保洁责任细化压实,并写入村规民约,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二是探索建立乡村长效保洁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通过整合优化保洁队伍,推动农村保洁“专业化”,提升待遇激发干劲,在日常管理方面,强化专业培训,明确职责、划清区域、规范标准,打造专业化农村环卫队伍;三是推行“公益性岗位保洁员+农村保洁员”联动保洁模式,实现常态化保洁全覆盖。随着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深入实施,保洁员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群众身边,不仅村组的卫生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更潜移默化引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同时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实现了环境治理与民生保障的双赢。
攻坚“六乱”除顽疾,风貌蝶变换新颜
为做好第三批典型镇培育建设工作,水边镇党委以整治“六乱”为突破口(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摆乱卖、乱拉乱挂、乱贴乱画、乱停乱放),集中力量开展攻坚行动。

党员志愿者与群众代表对主干道乱堆乱放进行清理(前、中、后对比图)

清理乱堆乱放(前、中、后对比图)
外立面塑形,留住乡愁展新貌。水边镇党委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留乡村肌理与特色的前提下,结合“百千万工程”有关风貌提升要求,通过科学规划和央企助力下,有序实施主干道沿线及重点区域农房外立面改造提升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主干道沿线25公里96栋房屋外立面提升,改造面积达2.5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实现质的改变。

水边镇流寨村清理乱堆乱放打造小菜园(前中后图)
危旧房清理,拆旧建绿保安畅。水边镇结合汛期安全排查整治,对年久失修、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废弃猪牛栏及违规搭建物依法进行拆除。行动开展以来,已安全拆除危旧房屋52栋、乱搭乱建53处、三线整治130处,腾出的空间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17个,整治各类“六乱”问题点位共计420多处,既彻底消除了安全隐患,又为镇村增添了盎然绿意与休闲空间。

清理危房前中后图
党旗领方向,全民行动齐参与。在镇党委的有力号召和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下,水边镇广大群众、志愿者、乡贤等多元力量同心协力,深度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高效推进积存垃圾清运、“牛皮癣”清除、房前屋后杂物规整、车辆停放秩序规范等工作,形成了全民动手,共建共享美好家园的生动局面,镇村实现了“颜值”与“气质”的同步提升。“党员干部带头干,环境大变样,住着真舒服!”村民们的由衷赞叹,正是对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的最高褒奖。

群众自发清理房前屋后乱搭乱建

党员群众一起清理主要道路
下一阶段,水边镇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以更实的举措巩固拓展整治成果,不断完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人居环境加速实现从“点上出彩”向“全域美丽”、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转变,切实以环境整治实效回应群众期盼。(通讯员:胡若思)
一审一校:党建办
二审二校:植杰韬
三审三校:廖芷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