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城街道的街头巷尾与村落深处,一棵棵苍劲的古树静静矗立。它们历经数百年风雨,见证着地方的沧桑变迁,承载着代代居民的共同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绿色纽带。近年来,英城街道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通过完善管护机制、实施科学养护、加建保护围栏等举措,让这些“活化石”重新焕发生机,使历史记忆在郁郁葱葱中代代相传。
健全机制,为古树名木“撑起保护伞”
“这棵老樟树已经有250多年了,以前周围堆着砖石,树上还挂着电线,我们看了都心疼。现在街道和村里派人清理了杂物、移走了电线,树也越来越精神了!”家住白沙村的村民望着家门口的古樟树欣慰地说。
这一转变,源于英城街道构建起的全方位古树名木管护机制。目前,街道内共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38株,包括樟树、龙眼、木棉、枫香等树种,分布在城南、城北、南山、白沙、长岭、岩前等村(社区)。每一株古树均实行挂牌保护,村民用手机扫描树身上的二维码,便能了解古树的“前世今生”。

(白沙村一古树整治前)

(白沙村一古树整治后)
英城街道还出台了《英城街道古树名木管护整治方案》,明确管护责任,与生态护林员签订管护责任书。护林员每月定期巡查,记录树木生长情况,及时上报病虫害和人为损害。街、村两级林长也定期开展巡查,严肃处理乱砍滥伐、堆放垃圾、违章搭建等行为。目前,辖区内38株古树名木全部落实管护责任人,巡查覆盖率达到100%。辖区内38棵古树名木全部落实管护责任人,巡查覆盖率达100%。
科学养护,为古树注入“新活力”
在城南防护堤,一株古树正在“挂点滴”,吸引了不少市民好奇的目光。“树木也像老人一样,会生病,需要精心呵护。不同树种、不同生长状态,养护方法也要‘因树而异’。”英城街农技中心林业工程师邓志平道出科学养护的重要性。他从事林业及古树养护工作已有20余年。
针对树干腐朽、根系受损、病虫害等具体问题,英城街道上报市林业局,由专业团队制定“一树一策”精细化修复方案。例如,为树干空洞的古树清除腐烂部分、消毒杀菌、填充环保材料,并涂抹接近树皮颜色的保护剂;为长势衰弱的古树输注专用营养液,增强其抗病能力和营养状态。

建设围栏,为古树名木“筑牢安全线”
在长岭村元墩岭组,一株百年樟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但因临近公路,存在被车辆碰撞的风险。村委干部巡查发现后,及时为古树建起围栏,既提醒司机注意避让,也增添了环境美观性。目前,英城街道已为多处古树加设保护围栏。

如今,穿行于英城街道的乡间巷陌,无论是村头古榕、街边老龙眼,还是河畔香樟,都在精心管护下焕发新生。它们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守护者,也是英城历史与文化记忆的承载者。
下一步,英城街道将继续探索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新路径,让这些“绿色遗产”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光彩,让城市记忆在绿意中永远流传。
(供稿人: 徐培春、邝慧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