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以来,西牛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以“校地共建”为重要抓手,与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携手成立“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工作站,共同打造“政策普惠—物质帮扶—文化润心—产业赋能—长效回响”五站微循环服务体系。一批批青年学子走进乡村、贴近群众,用专业知识与热忱服务为镇域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青春动能,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暖心、更全面的支持与服务。
政策宣讲“零距离”,惠民声音入心坎
突击队创新采用“线上直播+线下摆摊”双线融合模式,把政策讲清、讲活、讲进心。线上,队员们化身“政策主播”,通过2场专题直播,用通俗语言细致解读国家资助政策,实时答疑释惑,2.5小时收获4.2万点赞,有效拓宽政策知晓面。线下,队员们趁墟日人潮,摆起政策“小地摊”,用亲切乡音讲解助学贷款流程,发放宣传页500多张,开展“普通话+客家话”双语宣讲会,真正让政策接地气、入民心。此外,突击队还组织3人小组深入街巷,走访20余户家庭开展调研,形成专项报告,为后续政策宣传与服务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暖心物资送上门,真情帮扶有温度
突击队联合镇社工站,走进小湾村、西联村、金竹村等地,为16户困难家庭送去米、油、洗衣液等生活必需品。更重要的是,队员们采取“一对一”方式,耐心讲解资助政策与助学贷款申请流程,帮助他们不仅“听得懂”,更能“用得上”,切实缓解生活压力,点亮希望之光。

非遗传承进乡村,文化润泽伴成长
着眼于困难家庭儿童的成长关怀,突击队以非遗文化为纽带,组织开展漆扇制作、中药香囊、拓印、甲骨文黏土等5场公益性文化体验活动,惠及超300人次。孩子们在亲手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收获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份温暖的陪伴和文化的自信。活动还为困难儿童赠送爱心礼包与非遗手作,让关爱可视、可感、可留存。
全链赋能产业兴,“小竹笋”成就“大产业”
立足西牛镇麻竹笋特色农业,突击队深入“种苗—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走访示范基地、农业公司及产业展示中心,通过拍摄一部宣传视频、撰写两篇新闻稿、完成一份调研报告等方式,全景记录并广泛传播“一根笋”的产业蜕变之路,为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产业价值贡献青春智慧。

多维传播显成效,正能量声入人心
在宣传推广中,突击队注重形式多元、渠道拓展,累计制作国家资助政策宣传片1部、短视频11条,发布新闻稿13篇,获国家级、省级及地方媒体广泛转载,引发良好社会反响,有效塑造了西牛镇高质量发展的正面形象。

校地合作为西牛镇带来了深远而温暖的改变。工作站的建立和实践基地的运作,为乡镇打造了“不走的智囊团”和“永动的青年力”。如今,越来越多村民熟悉了这群热情能干的大学生,也更乐意邀请他们走进家里、聊聊家常。校地之间的信任持续深化,合作路径越走越宽,在西牛镇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正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供稿人:黄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