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委“百千万工程”的时代浪潮中,桥头镇审时度势,突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思维桎梏,创新构建并实施了一套以“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教育融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组合拳”战略。经党委政府精心部署、持续发力,这套“组合拳”不仅成功“打响”,更打出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治理高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扎实成效。一幅宜居宜业、和谐奋进的新桥头画卷正加速绘就。
一、党建蓄力:举旗定向,凝聚思想行动“主心骨”
党建是引领一切工作的“根”与“魂”。桥头镇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于“组合拳”行动全过程。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擘画发展蓝图路径。在深入调研、广纳民意的基础上,精心制定《2025年英德市桥头镇“百千万工程”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方案创新构建“清单化、节点化、可视化”推进机制,推行“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模式,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节点、验收标准,形成清晰的“路线图”与“任务书”。同步建立“网格管理+门前三包”双轨并行治理机制,实施“班子成员包片联村、党员干部包段到人”两级包联责任制,实现任务“定人、定岗、定责”,确保责任层层压实、压力传导到位。二是深化思想铸魂,宣传发动凝聚共识。2025年常态化召开“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工作会议15次,专题工作会议9次、周调度会16次,高频次部署推进。镇党委书记在全镇党员干部职工的动员部署大会上,作专题动员报告,深刻阐释“组合拳”战略的重大意义、核心目标与实施路径,有效统一思想、提升站位,吹响了攻坚克难的“冲锋号”。同步组建宣讲团,依托镇村宣传栏、电子屏、公众号、村(居)民微信群等线上线下融合宣传矩阵,持续发布政策解读、工作进展、先进典型与创新实践,全方位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热情与内生动力,营造了同心同向、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政府发力:精准施策,打好攻坚克难“主动仗”
镇党委政府作为行动的核心引擎,聚焦主责主业,集中优势资源,瞄准痛点难点,实施精准攻坚。一是集中有生力量,攥指成拳破难题。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城监、环保、农业、综治、国土等条线力量,成立“环境整治突击队”等多个专项小组。建立“周调度、月总结”的工作推进机制,实现项目全周期跟踪管理,确保各部门协同作战、高效运转。集中力量实施了一批关键性项目,完成镇区示范主街“乱改整”;美丽河道改造0.8公里;开展“全域无违建”专项整治,拆除乱搭建285处。二是找准疑难症结,靶向治疗提质效。创新无人机巡查机制,发现巡查死角114处,建立“问题清单”和“权责清单”,针对清单中的问题逐一研判,找准“病灶”,开出“药方”。针对“停车难”问题,科学规划新建摩托车停车位50多个;针对“乱摆卖”问题,规划2公里摆卖线。同时,建章立制,防止反弹。在环境整治后,推行“网格+门前三包”责任制,建立城监管护队伍和商户自治机制,推动环境整治“短期清脏”向“长效治本”跃升。
三、公益助力:同频共振,奏响共建共享“协奏曲”
桥头镇深知,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必须撬动公益力量,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动局面。一是探索企业先行,凝聚发展合力。积极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组合拳”行动。鼓励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支持乡村建设、吸纳本地就业。一批重点企业成为行动的重要支持者,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圩镇。二是调动多元参与,捐款捐智助振兴。设立桥头镇“6·30”社会捐款活动,广泛发动本地企业、乡贤、爱心人士捐款捐物。2024-2025年,累计接收社会捐赠精准用于乡村振兴事业资金总额154.96万元。大力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组建志愿队伍,志愿者们活跃在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助老扶幼、政策宣传一线,成为“组合拳”中不可或缺的柔性力量。
四、学校接力:培根铸魂,播撒文明希望“金种子”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桥头镇充分发挥学校在立德树人、传播文明、带动家庭、辐射社会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是开展大会宣传,点燃“红领巾”热情。创新宣教模式,以“政府主导+学校参与”,在各中小学利用环保小课堂、植树实践活动等,广泛开展“绿色润心,环保敏行”、“红领巾护绿队”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组合拳”行动的意义、内容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学生,深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让环保意识根植与孩子心中。二是实践育人新景,小手拉动大手行。创新实践教育,探索服务乡村新模式,通过“小手拉大手”,组织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年学子“桥畔稻香”突击队开展“助农帮农+孝老敬老+红色传承”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队员们不畏艰苦深入田间、真诚温暖关怀老人、庄重肃穆缅怀先烈的行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动能。
五、群众给力:主体激活,汇聚磅礴发展“源动力”
桥头镇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让群众成为行动的最终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一是宣传行动感召,赢得接纳理解。创新宣传、以例说法,将首批街镇的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效前后对比共享至群众,激发群众自主参与百千万工程的积极性。使对建设行动初期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的群众变为主动参与,将建设示范主街、美丽河道等“七个一”建设在省巡查组验收前落到实处。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拆违、道路拓宽决策,坚持“公众参与”程序,充分听取意见。二是搭建共治平台,激发主动参与。创新治理模式,在环境整治、绿化建设中,积极倡导“自己的家园自己建”。2025年上半年,群众自发参与植树造林活动1097人,全镇干部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种植苗木14488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