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英德市黄花镇深入推进“英州夜谈”工作,组织党员干部利用傍晚、夜间等群众在家时段,下沉村组一线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有效破解了“干部上班群众外出、群众下班干部休息”的服务壁垒,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精准“备访”,靶向定位,确保夜访不盲目
一是建台账定对象。提前联合村(社区)网格员,梳理辖区内“三类重点群体”——即困难群众(低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矛盾隐患户(邻里纠纷、政策疑问未解决户等)、发展需求户(创业农户、小微企业主等),建立夜访台账,明确夜访的重点对象和核心任务,避免走马观花。
二是重培训强能力。夜访前组织专题培训,围绕“怎么说、问什么、记什么”开展指导——重点培训与群众沟通交流技巧、政策解读要点(如平安建设、“百千万工程”、医保报销等)、矛盾初步调解方法,确保干部带着“真本事”下基层,既能听懂群众“家常话”,也能回应群众“关切事”。
三是优时间顺民意。结合群众生活习惯,避开农忙、晚餐、辅导孩子作业等时段,提前通过村(社区)微信群、网格员通知等方式“预约”,避免突然上门打扰群众生活,让夜访更显贴心。
今年以来,黄花镇共开展“英州夜谈”培训和工作会议10次,在强化夜访干部业务素养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现存困难、问题的及时研究与高效解决。

(黄花镇组织召开“英州夜谈”业务培训会议)
用心“走访”,俯身倾听,确保夜访“有温度”
一是以“拉家常”代替“讲理论”。干部上门不摆架子、不搞形式,坐在群众家门口、庭院里,从“今年收成怎么样”“孩子上学方便吗”等家常话题切入,逐步引导群众说出“烦心事”“揪心事”,用真诚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二是用“现场办”化解“小问题”。对能当场解决的问题,绝不拖延,如群众咨询医保缴费、报销、人居环境整治等问题,现场沟通解决;双方有调解意向的简单矛盾纠纷,约好当事人及相关部门现场协调沟通,推动双方当事人达成初步协议或口头协议,用“立行立办”的效率让群众感受到夜访实效。三是用“民情台账”记录“民生事”。黄花镇要求每批夜访干部配备“夜访民情登记表”,对现场不能解决处理的群众诉求需求进行记录,如路灯不亮、农产品销售难、就业困难、矛盾纠纷等,按要求转办,确保“事事有跟进、件件有回音”。
今年以来,黄花镇党政班子带队开展“英州夜谈”活动140多场,夜访群众900多人,有效搭建了沟通平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

(黄花镇党委书记陈灵通带队开展“英州夜谈”活动)
闭环“解访”,跟踪问效,确保夜访“有结果”
一是分类交办明责任。夜访结束后,将收集问题根据职能分工转办,明确职能部门限时办结;需多部门协作的,由镇平安法治办牵头协调,限时办理反馈。二是跟踪问效抓落实。将“英州夜谈”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工作落实情况及群众诉求解决情况,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推动“英州夜谈”从“阶段性活动”变成“常态化工作”。
今年以来,黄花镇通过开展“英州夜谈”活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1宗,解决处理群众意见建议300多条,有效提升了基层乡村治理水平。

(结合“英州夜谈”活动解决“百千万工程”有关民事工作,有效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良好成效)
接下来黄花镇将持续常态化开展“英州夜谈”活动,让“干部沉下去、民意提上来、矛盾不上交”成为服务群众的常态,常态化搭建“连心桥”,以夜访解民忧提升辖区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