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解读
一、《方案》制定背景
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建立优质高效县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服务能力、达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格局的重要举措。2019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将我市确定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的精神,结合实际,我市制定了《英德市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
二、《方案》主要内容
《方案》的工作目标聚焦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强基层为重点,以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和就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为目标,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市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方案》正文分六个部分。一是总体要求。包括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1个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有效运行的县域医共体,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基层病床使用率达到85%左右,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到2022年,县域医共体功能形态更加健全完善,运行管理更加优质高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分级诊疗便捷有序,健康管理精准实施,财政保障和医保支付可持续,县域内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得到合理控制,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健康服务获得感明显增强。二是建设内容。明确政府主导建设县域医共体,成立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任副主任,卫健、组织、编制、宣传、发改、财政、人社、自然资源、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县域医共体管委会,统筹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成立英德市医共体总医院,选定英德市人民医院为医共体总医院,实行由总医院和各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理事会制度。总医院理事会设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4名,理事24名,由医共体内医疗机构推荐组成。理事会主要负责医共体内部日常管理工作。三是主要任务。包括“加快提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加强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六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诊断评价机制、建立密切服务贯通机制、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健康服务、加强中医药服务、加强综合监管”等10项主要任务,其中重点任务是在医共体内实行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建立影像诊断中心、会诊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四是政策保障。包括“落实财政投入、发挥医保积极杠杆作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加强绩效评估”等5项措施。五是实施步骤。2020年1—2月,市人民医院与大站镇卫生院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2020年3—12月,按照《方案》逐步推进行政、人员、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逐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促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良性发展。2021年1—12月,对医共体建设进行阶段评估,及时总结,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六是组织保障。主要落实政府及部门建设责任,形成改革合力,加强指导督促,总结经验做法。
三、《方案》主要特点
《方案》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推动“顶天立地”医疗卫生格局,强县域,强基层,固本强基。县级医院是连接城乡医疗资源的枢纽,又是县域医共体的龙头。《方案》将城乡联结共同发力,在县域内建立紧密型医共体,从县龙头医院到乡镇卫生院,再到村卫生站,实现一个县镇村紧密型医共体,来解决县域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二是突出对标国家要求,明确目标。强调以强基层为重点,系统整合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创新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防治结合的县镇村三级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基本形成县域内有序就医格局。三是突出政府主导,提升能力。强化县镇村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实行县域医共体内人、财、物的集中统一、一体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到基层。四是突出“三医”联动,创新机制。统筹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重点加强县域医共体财政保障、人事薪酬、医保支付方式和药械统一管理等改革,健全突出公益性、调动积极性和保障可持续性的运行机制。五是突出健康优先,医防融合。有效融合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在县域让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形成以人为本的县域闭环服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