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规公文 > 政府文件
分享到: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德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 2024-02-20 08:09
  • 来源: 英德市政府办公室
  • 发布机构:
  • 【字体: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德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png

英德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达标提质增效,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清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清远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英德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自觉站位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创新驱动,努力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城乡居民更好参与文化活动,培育文艺技能,享受文化生活,激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英德市每万人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少于1450平方米,不断完善服务半径不低于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城乡协同发展机制逐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更加显著,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更加成熟,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更加活跃,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更有效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三、主要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强化政治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统筹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下沉、共建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文化事业、产业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存量,扩大社会参与,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1.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与国家、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督评估机制,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2022年,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国家二级站或以上标准综合文化站。市文化馆、图书馆在国家一级馆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达标建设。促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2024年,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90%以上。

2.深入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应纳入城乡空间总体规划,补齐薄弱地区建设短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能力。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项目,加大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开展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文化+”探索,拓展新型阅读空间、旅游服务、电商服务、乡村微型博物馆、乡村文化展览馆等功能,实现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助力乡村振兴。

3.提升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文化事业。加大政府采购力度,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延伸。深入开展“艺培工程”,培育一批扎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文艺骨干和文艺团队,推动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提升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普查,建立革命文物数据库,加强革命文物史料的挖掘研究和阐释传播,推进革命文物资源开放共享。实施革命文物修缮、修复工程,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加强讲解员队伍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和民族旅游,打造提升一批红色和民族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4.加大力度扶持乡村公共文化发展。全面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提升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馆的统筹协调、组织指导、服务支撑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机构与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合作,鼓励探索建立共享性、垂直一体化的总分馆模式,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向基层倾斜和延伸。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分馆或服务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22年底,完成英德市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

依托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常年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等免费开放活动。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现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培育乡村文艺骨干,繁荣乡村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送戏下乡”“艺培工程”“戏曲进乡村”“文艺惠民千村行活动”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把文艺演出、文艺辅导培训、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送到百姓身边。

5.开展乡村文化治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对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结合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质增效达标建设,鼓励乡村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景观、文化长廊、宣传栏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更好地让农民群众感知、领悟。充分发挥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阵地作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开展培训活动、广场舞、合唱团、乡村村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节庆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动乡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提升文化艺术水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1.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文化需求,聚焦供需矛盾,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鼓励公共文化机构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方式,组建以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纽带的高粘性“粉丝”文化社群,构建新型服务提供与反馈模式。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公共文化设施。面向未成年人群体,积极开展红色教育、文化普及、志愿服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切实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面向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深化公共文化机构免费开放政策,积极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完善保障机制,确保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可发挥平台作用,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面向不同文化社群,开展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开展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服务水平。

提升博物馆服务效能,推动博物馆藏品档案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文物资源开放。持续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拓展阵地服务功能,加强公共文化品牌建设,面向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特色文化服务,积极开展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品牌、文化馆(站)优秀艺术品牌推广,以及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历史展览与讲座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推动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文化团体盘活文化资源,提炼开发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搭建文创产品展示和营销平台,加强文创产品体系建设。

3.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落实开放共享理念,推动融合创新,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文化活动、品牌创建等,形成发展合力,提升服务效能。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支持学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探索与学校建立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联盟机制,鼓励学校与公共文化机构“结对子、种文化”共同推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路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的常态化机制,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和艺术普及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等领域惠民项目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军民融合工作,促进军民公共文化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抓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树立一批有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在旅游资源丰富的镇村、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或南粤古驿道沿线,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融合发展,鼓励开展“非遗进景区、进乡村”“乡村村晚”“我们的节日”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民间民俗节日节气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4.培育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遗馆等建立联动机制,对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加强功能融合,实现设施空间的美化、舒适化,提高综合效益。鼓励在城市的商业区、老旧小区,以及乡村的文化广场、文化礼堂、非遗传习场所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饮等服务的“粤书吧”“智慧书吧”“非遗工坊”“乡村微型博物馆”等新型文化业态,营造小而美的公共阅读、艺术创客、非遗传承空间。充分发挥全民阅读主阵地作用,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主题阅读内容的引领,结合世界阅读日、读书月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阅读活动。创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优化图书馆环境和功能,依托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延伸服务触角,营造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高品质文化空间,建设有温度的文化社交中心。

5.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图书馆做好地方文献协调、收集、保存等相关工作。文化馆开展传统节日、乡村村晚、非遗墟市等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和旅游品牌,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挖掘、整理、申报工作,积极推动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工作。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传承发展。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展馆、传习所(传习中心)的建设,扶持有条件的单位建立非遗工作站、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站、室)等。鼓励开展特色民俗节庆活动、传统节日活动、乡村戏曲节等活动,做好我市非遗名录建档立卡、数据管理、宣传、传播工作。推进非遗+景区+文创+研学+乡村振兴等“非遗+N”工作,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开展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交流展示展演活动。鼓励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研究机构合作,加大对传承人扶持力度。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开展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农村、进工厂、进社区等展演展示活动。加强革命老区非遗保护,鼓励传承人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采取产业化发展模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业中来,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繁荣群众文艺

1.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和活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推动各门类群众文艺精品创作。继续办好“少儿春晚”“狮王争霸大赛”、非遗墟市、我们的节日、传统民俗文艺系列展示等特色鲜明、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创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鼓励文艺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

2.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加强现代文化馆建设,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繁荣群众文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馆(站)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

文化馆(站)要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免费开放的重要内容,常年举办公益性文化艺术讲座、展演、展览、展示和培训活动。创新服务理念和模式,推动文化馆将空间提供给文化爱好者和社会组织,为群众和社团自发举办文化活动提供展示交流平台。进一步壮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培育一批扎根基层的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加大对广场舞、合唱、乡村村晚等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引导,在歌舞编排、骨干培训上提供保障,鼓励开展本土化的群众文艺创作活动。

培育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鼓励以文化馆为主导,联合社会艺术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形成全民艺术普及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推广平台,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品牌,推动乡村艺术普及,结合民情、民风、民俗,策划实施民间艺术普及活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3.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和文艺骨干。挖掘选拔一批有热情、有才华的优秀文艺人才,通过加强艺术培训,开展作品研讨、搭建演出展示平台等措施,造就一批本土化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积极培育发展群众文艺团队,加大对乡村村晚、广场舞、合唱等群众自发性文艺团队的扶持引导,在歌舞编排、骨干培训、器材配备上提供服务保障,吸纳培养优秀群众文艺人才,进一步壮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打造一批扎根基层、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团队。

         4.完善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更多向基层倾斜,为镇村每年送文艺演出,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开展一场包含戏曲节目的文化惠民演出。加大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每年扶持民间文艺团队、群众文艺团体、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粤曲私伙局等开展文艺惠民活动,开展“文艺惠民千村行活动”“文化送万家活动”。鼓励对优秀群众文艺团队予以表彰奖励,培育一批示范性群众文艺团队,培育文艺骨干,壮大文艺团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繁荣群众文化,以文化人。

(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1.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公布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购买目录,政府招标、委托管理、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府购买机制,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管理,所需资金通过政府预算审核,列入财政预算。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项目、产品、服务等多方面合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更加多元,服务机制更加灵活。

2.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培育一批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管理规范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探索基层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存在人员缺乏等困难的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文化场馆,可根据实际,通过总分馆制建设、政府委托运营整体场馆或部分项目,以及购买服务人员的形式,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

3.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依托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志愿服务水平,形成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支持文化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优秀文艺作品惠民巡演活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退休人员、专业文化艺术工作者、文化艺术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振兴中去,助力乡村振兴。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1.加快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的智慧图书馆统一平台建设,努力建立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智慧服务和管理架构,实现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服务点四个层级之间的互联互通。积极配合开展清远公共文化云平台服务。

         2.拓展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应用场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包括智慧服务、智慧分析、智慧评估和辅助决策等功能在内的智慧化运营,优化数据反馈模式,为差异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持。探索依托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会化平台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工作机制,优化包括需求征集、预约预定、点赞分享、在线互动等功能的移动端公共数字服务,鼓励公共文化机构打造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拓宽数字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开展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案例评选、推广活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要落实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纳入民生工程,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推动本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本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协调配合宣传、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合力。

2.完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经费保障措施。建立健全权责明晰、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支出责任,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2022年-202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分别用于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建设、服务效能提升、城乡公共文化协同发展、文旅融合发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推广、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文化事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艺创作演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等等,统筹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2022-2025年,市级财政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项资金列入本级预算,视财力情况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列入考核体系,发挥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

3.加强队伍建设。落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对实行免费开放后工作量大幅增加、现有机构编制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依规合理增加机构编制或服务人员。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快推进文体协管员、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公共文化辅助队伍。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社会文艺骨干的培训。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领军人物,扶持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地。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英德市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  承办 : 英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 : 4418810020  粤ICP备09167971号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站长统计

公安网备44188102000078号   地址:英德市金子山大道一号路新行政中心综合楼